“顾氏风暴”之谜底


  即使央视年度经济人物的桂冠,也不能保证顾雏军不会被“风暴”打扰。质疑其“掏空科龙”的媒体声音已经抵达顺德科龙总部。当然,这已经不会再有什么波澜。
  简单地说,自从顾雏军及其背后的格林柯尔,以人主科龙的方式出现在中国企业舞台后,顾就置身于两个“风暴”之中:一个是“媒体风暴”,顾的原始积累前史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公案,而后又陷入资本家还是实业家的疑问,余波未了;一个是“收购风暴”,自2001年底入主科龙以来,顾以在冰箱业迅猛的出击收购,震动了已在重组的中国家电业。
  顾无疑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物。对其有怀疑,也有称其为“第三代”民企领袖的赞语。这重重矛盾中的真实,只有在战略大突围的坐标中才有可能看得更为清晰。
  
  本质的命题
  
  迄今为止,顾雏军的家电历史交织着这样四个关键词:“新民企”、国退民进、家电命题、收购。
  首先,自称“半路出家”的顾雏军,具有与中国家电企业完全不同的出身和气质。顾首度浮出水面,是以当时因海外上市而显赫于中国企业舞台的“新民企”形象。格林柯尔香港上市,顾登上中国财富榜,风生水起。随后,同样以“新民企”面目出现在中国财富史上的强人一个个“沉沦”,背后隐含的实质问题在于:出身特殊的新民企,一旦在国内体制下做大,接下来如何?
  格林柯尔在“科龙革命”的中途,出人意料地获得了顺德这家著名家电企业的控制权。沸沸扬扬的“科龙改制”,戏剧性地成为来自外部的接管。
  此时,顾站在“国退民进”的大旗之下,带着可以自己掌控的资本和财技,突然降临正处于危机之中的科龙,将“新民企”的资本,与中国家电企业长期痛苦的产权问题结合。“新民企”格林柯尔平稳落地,大股东顺德政府套现退出,科龙易帜,顾雏军以“资本家”的冷峻方式,中断了先前潘宁、王国端之于科龙的历史与生命纽带。当年以民族骨气,拒绝通用电气“求爱”的科龙,现在摇身变成执行“国退民进”的典范,真是造化弄人;
  这是顾当时一次次处于媒体风暴中心的来由和开始。无论业界和舆论界的心态,还不能接受这样的“资本家式接管”。因为,这打破了已有的秩序。尽管,在家电业的同质化混战中,一批清醒的领袖人物早已以盛世危言的口吻,一再宣布—个剧变时代的到来,未来将只有几家大企业能够生存,甚至10年后不再会有单纯的家电大企业。中心词无非是兼并、重组、落伍、死亡。这一批身份模糊的企业人物,长期在政治与市场之间游走,苦苦寻求大的突破,但未来重构家电业秩序和版图的权力,是不是还天然地落到他们手里?
  市场化20年后依旧割据、分散、混战、同质化的家电史,必将终结。人们只是不知如何而终。原科龙的“秀才”何志毛,随后在《红黑科龙》一书中,相当传种地描述了另一种可能的终结方式。“在山的那一边,顾雏军接收科龙之后,操练军队的喊叫声响起。顾宣布的第一条诫令:记住,我才是你们的老板。”
  顾雏军由此直接进入家电命题,不必经历20年的风潮和洗礼。那么,一个最本质的问题是,顾带来了什么?
  顾强调在入主科龙的同时,就开始了收购安徽美菱的谈判,并派人到全国各地的冰箱线摸底,以显示自己高举收购大旗,迅猛整合冰箱业,一开始就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战略过程。坦率地说,在顾出现之前,冰箱业集中的程度本来已经很高,形成掌控格局的“四大天王”——海尔、科龙(容声)、新飞、美菱;顾的机会就是“再集中”,形成能够生产千万(台)级冰箱的企业规模。
  关于家电战略突围的危机,顾雏军没有什么深切悲情的表述。反而,他会认为中国家电企业从来没有被包围,倒是“老外”手忙脚乱,只好以反倾销应对。但顾的收购行动显示了同样的精髓:拉开中国家电新的整合浪潮。中国家电最强势的国内整合,由顾这样并非家电出身的人物启动,的确有些让人意外,但却符合战略突围的应有之意。
  
  最后的答案
  
  客观地说,顾雏军日前“攻城拔寨”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对中国政经大局中“国退民进”机会的把握。否则,“新民企”格林柯尔入主科龙,以及随后迅猛的冰箱收购,都没有那么容易。
  一度摇摆的“国退民进”政策,开始急风劲吹,这带来两个方向的变化,—个是长期滞后的产权改革可以人规模突破。—个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打着新“洋务运动”旗号,中央和地方大规模重复技术引进、组建家电企业所导致的群雄割据历史可以终结。
  这本无秘密可言。“民企参与国企重组”成为主流的话语,体制变动突然带来盛宴。顾的成功在于,不断复制人主科龙的样本经验,从珠三角的顺德到长三角的安徽、江苏等等,利用这些地力‘政府急于加快同企退出的思路,将收购与改制打包在一起,这是他谙熟的东西。
  这样的机会溢出了家电的领地。格林柯尔收购亚星汽车,最终由传闻成为现实。春兰陶建幸曾经孤独而备受质疑的“造卡车史”,突然成了预卜“家电上车”的先进经验。
  研究中国企业战略的姜汝祥认为,这是体制转轨最后的一块“肥肉”,但也可能是陷阱。“肥肉”的含义在于,这是一次可以膨胀、吃肥自己的机会。陷阱在于,这依旧是同质化的多元化。因为,问题的核心在于产“权实现以后怎么办?权力问题可以由政府“一咬牙,一跺脚”解决,但企业能力绝对是需要培养的。
  在“顺手牵羊”获得亚星之后,顾雏军及其迅猛的收购终于到了一个需要界定边界的时刻。顾是继续顺着“国退民进”的风向,在那些体制转轨中的盛宴中狂欢,还是专注于某项自己曾信誓旦旦的事业?例如顾在人主科龙之时,就宣称自己怀有建立全球最大制冷企业的梦想,尽管被斥为“疯狂”,但那至少还是—个梦。
  前者与所谓的战略大突围无关,无非是中国家电业在战略突围中惯用的多元化手法,在没有能力主导核心技术突破带来产业大变局的背景下,就只有抓住其他产业的增长曲线,搭上快速增长的顺风车。在这条路上,顾所显示的财技、资本掌控实业的手腕,和围绕收购展开的政经手段,以及顾现在手上拥有的数个上市公司,足以将“格林柯尔系”做成一个中国家电业的“华晨”或者“德隆”。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方向。顾似乎也不是没有对应的思路。
  顾进入客车业,是至少看到自己不会输,因为,这是一个远远无法,与今日之家电业对比的行业。但顾也毫不避讳,也许哪一天,看到哪个行业以进入,就会毫不犹豫。但就全球化竞争而言,这些叠加的金融控股公司,不会成为中国产业竞争力的象征,反而,更像令人眼花缭乱的财富迷宫。
  后者,倒是与战略突围有关。关于空调行业的收购,顾还看不清楚,自认为时机还并不成熟,但在冰箱的迅猛收购后,顾放言与西门子相比,唯一差别的是品牌,但培育国际品牌,需要漫长的时间。
  顾决心为此而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