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广播剧创作探析


  摘要: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逐步深入,用户音频产品的需求更加多样。网络广播剧、微广播剧、IP广播剧的创作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广播剧的题材选择、内容制作、分发平台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研究融媒体时代广播剧创作的现状、剖析其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创作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广播剧精品,丰富和繁荣新时代的广播文艺创作。
  关键词:融媒时代;广播剧;创作;精品
  “融媒体”是一种运作方式,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凭借音频的高附着性成为广播剧传播的另一个途径。传统媒体通过构建“两微一端”全媒体发布平台,整合渠道资源、内容资源,形成新媒体矩阵,实现“PC站、手机站、微网站、小程序、app”等多平台个性化发布。同时,“喜马拉雅FM”、“蜻蜓FM”、“荔枝FM”客户端等都开设有专门的广播剧频道。但是,广播剧的创作却不容乐观,与潜在的市场需求相比,仍有相当的距离。因此,探讨融媒体时代的广播剧创作非常有必要。
  一、融媒时代广播剧创作呈现的新特征
  (一)广播剧的生产创作者多样化
  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广播电台创作和非专业团队创作相结合,广播剧的生产出现PGC(传统广播电台专业生产内容)和UGC(用户原创内容)相结合的局面,且UGC劲头十足。据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2017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2017年,全国广播剧类广播节目制作时间23.11万小时,比2016年(17.26万小时)增加5.85万小时,同比增长33.89%,其中,由非专业团队创作的网络广播剧出现了井喷之势,仅2017年,网络广播剧就超过了2000部。
  目前,网络广播剧的制作方并非都是专业人员,多半以兴趣社团为主,具有非专业性、制作门槛低、易于传播等特点,为用户提供了人人都能发布广播剧的机会,用户可直接在互联网上制作和传播广播剧。喜马拉雅FM率先在行业内提出PUGC的生态战略,将UGC+PGC相结合的内容生产模式,是以UGC形式,产出的相对接近PGC的专业音频内容。
  (二)广播剧的创作题材丰富多彩
  就传统广播而言,全国各电台制作广播剧的热情高涨,创作出一大批紧扣时代主题的广播剧,讲述新时代百姓故事。如安徽广播电视台“中国梦”主题作品如《母亲的童谣》、《爸爸的脊梁》、《红枫树》、《大岭村的故事》,以及以“中国好人”黄凤为原型的儿童广播剧《板车女孩》等。既让英雄模范、时代楷模可触可摸,又让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可敬可佩。新闻故事、新闻人物、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以及各领域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都可以成为广播剧的创作题材。
  与此同时,融合了传统广播剧特征的网络广播剧的创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根据网络大热IP剧改编的《盗墓笔记》、《全职高手》曾风靡一时,深受年轻人的喜爱。题材大多来自IP剧,以古风、悬疑、惊悚和动漫改编为主,风格偏言情和青春。
  (三)创作形式及播出平台不断创新
  广播电台适应媒介技术的发展,在传统广播剧制作的基础上,推出了微型广播剧、新闻报道剧、系列广播剧等,借助网络电台和“两微一端”传播平台,吸引了不少青年用户。如安徽广播电视台的微广播剧推出百集微广播剧《安徽好人》,在电台、电视台展播,并利用音频客户端推广。新闻报道系列微广播剧《第一书记》,围绕当地独特旅游资源、农副产品和电商平台创作,带动旅游资源和农副产品推广;系列微广播剧《只进一扇门》关注“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文化便民。
  二、融媒体时代广播剧创作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广播剧的创作存在的问题
  1.广播剧创作尚未形成风气
  就全国范围来说,传统广播电台对广播剧的重视程度不一,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电台有制作广播剧的传统,广播剧创作的氛围浓厚,而大多数广播电台没有将广播剧的制作纳入台里的工作重点,没有开设专门的广播剧栏目,没有固定的广播剧创作团队,广播剧创作的目的也不很明确,有的是为了评奖争荣誉,有的是为了宣传本地区的英模,有的是锻练自己的队伍。有了好的素材,才开始创作,而不是去主动发现创作题材。有的传统广播电台创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参与评奖,获奖之后的作品,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十分有限。因此,广播剧创作尚未形成风气。
  2.地方台广播剧创作布局乏力
  地方台广播剧创作的视野不够开阔,布局乏力。尽管广播剧代表了电台有声艺术的综合水平,但是在行业内,广播剧容易被管理层成不当管理手段,不当日常工作考核业绩。广播剧创作没有与国家实施的新旧媒介融合,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战略结合起来,没有与新媒体很好的融合。在栏目设置上,能够进行日播广播剧制作的广播电台并不多,如北京文艺广播《广播剧场》欄目。全国比较有影响的日播广播剧能够屈指可数,如上海人民广播电台1990年8月开播的系列剧《刑警803》、宁夏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日播系列方言广播情景喜剧《的哥哈嘻嘻》,播出13年制作了2500余集。
  3.广播剧创作后备专业人才不足
  优秀的广播剧创意、制作和演播人才匮乏,是传统广播电台广播剧创作面临的瓶颈,尤其是集这些能力于一身的人才稀缺。
  造成广播剧创作人才不足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高校培养的广播剧编剧、制作的人才不足,不能适应融媒时代音频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教育部规定广播剧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主干课程,相关的课程有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编导、广播电视音乐节目编导、影视编剧与创作等,全国只有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等几所高校设有广播剧专业写作的课程。在高校内从事广播剧创作和研究的教师比较少,所以,仅仅是从理论上的讲授为主,鲜有学生实践创作方面的指导。二是广播电台没有深挖自己的人才资源,把剧本创作、演播人员、录音技师、后期制作的精干人才挑选出来形成自己的广播剧创作团队。
  (二)网络广播剧创作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