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体结构与功能”课程设置的利与弊

【摘 要】 “人体结构与功能” 是高职护理及相关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但使用的教材存在着编排顺序不合理、概念表达不一致、系统性欠完整等问题。改进建议一是在教材方面重新编排顺序,校正错误;二是在教学方面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编写与教材配套的习题集等。

【关键词】 人体结构与功能;课程设置;优点;不足;改进建议

笔者从事不同层次(中专、高职高专、专升本)、不同专业(护理、医士、助产、中西医结合)的生理学教学工作二十余年,期间也曾多次担任过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及由二者合并而成的正常人体结构等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近几年来由于课程改革,又一直从事高职护理专业“人体结构与功能”这一新的医学基础综合性学科的教学工作,以下笔者就该课程设置的利弊谈谈几点粗浅的教学体会,与同行交流、切磋。

一、“人体结构与功能”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人体结构与功能”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胚胎发生以及生理功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高职护理及相关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掌握护理技术的先修课和必修课。课程内容包括正常人体结构和人体功能两大部分,即包括传统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

高职护理专业教学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历年来课程设置门数越来越多,但总时数是不变的,只能通过压缩每门课程的教学时数来平衡这一矛盾,相对而言教学时数的减少必然会给该课程的学习带来困难。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需加强技能操作实训,因此适当减少基础课学时,减轻学习负担,进行课程的重组和综合非常有必要。在此背景下,许多从事医学基础课教学的同仁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最早的《人体结构与功能》教材是窦肇华主编,2000年9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供高职高专护理学专业使用的新教材。2003年7月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赵凤臣主编的《人体结构与功能》,试用几年后,赵老师带领的教学团队对该课程的设置及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听取同行意见和建议后,对原教材进行了大量的修改,新版本于2007年8月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性质为供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护理专业及相关医学专业使用的21世纪应用型人才护理系列规划教材,目前该书正在广泛应用,至2011年9月已第4次印刷。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以下就以该教材为例,谈谈教学体会和建议。

二、“人体结构与功能”课程设置的利与弊

1、优点

“人体结构与功能”课程设置最突出的优点是增加学习的有效性,节省教学时数。《人体结构与功能》新版教材淡化了学科意识,充分体现“人体”的整体概念,将传统意义上的解剖(即结构)与生理(即功能)进行了融合,尽可能使形态与功能紧密联系,密切结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优化教学内容,侧重于讲授与护理工作相关的知识。高职传统教学模式是按学科分开教学,各学科知识相对独立,各自成书(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微缩版)、各自讲授。通常第一学期先讲授结构学部分,让学生了解、掌握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第二学期讲授功能学部分,讲解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两大部分的学习时间跨度较大,不利于学生对人体整体结构与功能的认识。

2、不足之处

(1)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人体结构与功能》教学时数虽然比三门传统课程总学时数有了明显的减少,但仍需约150学时。由于历年来高职新生入学时间较晚,加上两周的军训及新生入学教育,开课时间一般安排在国庆节之后,学习周期为上、下学期共一学年。由于学生大三就要进入医院实习,在校两年的学习时间非常紧张,大多数学校把病理学课程也同时安排在第二学期,这样一来导致突出的矛盾是:有的系统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还没开始学,就要讲授其异常结构与功能了,这与课程内在的循序渐进规律是相违背的,也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

(2)生理学知识割裂得支离破碎,系统性欠完整。生理学是护理专业成人教育专升本入学考试的必考专业基础课程,现在社会各大医院虽然护理人才缺口较大,但急需的大多是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所以高职生如果在校期间生理学知识学得不够系统,则对其日后的继续深造是不利的。

(3)编排顺序欠合理。《人体结构与功能》整体编排顺序为:第1章绪论、第2章细胞、第3章基本组织、第4章运动系统、第5章消化系统、第8章呼吸系统、第7章血液、第8章脉管系统、第9章泌尿系统、第10章生殖系统、第11章感觉器官、第12章神经系统、第13章内分泌系统、第14章能量代谢与体温、第15章胚胎发育。人体各系统的编排规律是先讲结构(大体——微观),然后讲其生理功能,而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最重要的是神经调节,这就与神经系统知识有关。按现有的编排顺序神经系统为第12章,前面在讲授消化、呼吸、脉管、泌尿等重要系统的功能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器官、系统的神经分布及其调节,学生往往会感到很迷茫。还有,血液及脉管系统编排在消化、呼吸系统的后面也不甚合理。

(4)选字措辞欠妥或错误、概念表述前后不一致。例如P253“肾小管滤过率”这一说法有误,只有“肾小球滤过率”之说,我认为此处改为 “球-管平衡” [1]更合适;又如在第9章泌尿系统中多次出现的是“集合小管”一词,而在第13章内分泌系统中出现的则是“集合管”,前后表述不一致。

三、改善措施及教学建议

1、改善措施

(1)适当调整编排顺序。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既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又要兼顾前后知识内在的关联性,而且还应考虑到有部分内容要留到第二学期跟病理学同时开课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新的编排顺序应调整为:绪论、细胞、基本组织、运动系统、神经系统、血液、脉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器官、能量代谢与体温、胚胎发育。

(2)校正错误。P31、P292多处出现“耳郭”应改为“耳廓”;P153第4-5行“CO2的扩散速率是O2扩散速率的2倍”说法有误,“2倍”应改为“20倍”[2];P161“正常人血液中NPN含量为14.3~25.0mmol/L(20~35mg/100ml),其中尿素占1/3~1/2。”“尿素”应改为“尿素氮”;P369表13-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中的“因子”应改为“激素”;P167“红细胞在发生过程中的主要形态变化规律是:细胞由小变大,细胞核从有到无,细胞质由嗜碱性到含血红蛋白的嗜酸性。”此说法有误,“细胞由小变大”应改成“细胞由大变小” [3];P249~250多处出现的“肾小体的滤过功能”、“肾小体有效滤过压”、“肾小体滤过率”等概念中的“肾小体”均应改为“肾小球”更为严谨。

2、教学建议

(1)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人体结构与功能》总教学时数约150学时,为了尽可能减少对后续课程病理学教学的不利影响,第一学期的授课计划可定为周8学时,这样一来,第一学期就可以完成学时总数的2/3,留到第二学期的授课内容就只有较少一部分了。

(2)编写与教材配套的习题集。为了弥补教材每章后面思考题题型单一、知识涵盖不够全面的缺陷,可以编写配套的习题集,采用名词解释、单选题、多选题、判断改错题、填空题、问答题等形式多样的题型,加强对学生“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教材内容,适应全国统一的护士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行借阅《生理学》教材及参考书。

以上是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人体结构与功能”课程设置的看法,以及对赵凤臣2007年版《人体结构与功能》教材利弊的分析和一些粗浅的建议,仅一家之言,与大家共商!

【参考文献】

[1] 周森林.生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175.

[2] 姚泰.生理学(第五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149.

[3] 刘贤钊.组织学和胚胎学(第三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47.

【作者简介】

黄惠华(1967-)女,湖北武汉人,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医学基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