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进展

摘要: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毕业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主力军,如何培养出满足临床、社区护理工作需求的合格的护士,一直是护理教育界探讨的焦点,许多院校通过对临床护理岗位需求的大量调研,以及针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各种人才培养新模式。本文从确定培养目标、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技能及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33-03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高职高专教育,大力提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毕业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主力军,如何培养出满足临床、社区护理工作需求的合格的护士一直是护理教育界探讨的焦点,许多院校通过对临床护理岗位需求的大量调研,以及针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各种人才培养新模式。从确定培养目标、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技能及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一、确定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重要的内容是制订教学计划,而在制定前必须首先确定培养目标。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通过校院联合共建护理专业教学管理委员会,正确定位高职护理教育目标。盛似春等[2]依据“能力本位”理论,确定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面向医院和社区服务第一线,牢固掌握护理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在医院熟练运用护理程序进行系统化整体护理和在社区进行防、护、保、康综合性服务的技术型、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涂明华等[3]也通过大量研究提出高职高专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护理知识和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并制订出详细的人才业务规格。总之,大部分院校都是基于临床实践需求提出相应的培养目标,虽然表述不尽相同,侧重点不同,但大都从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最终确定了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

二、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

护理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职业道德素养是用人单位评价的重要指标。所以各高职高专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如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从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护理专业的发展入手,教育学生热爱护理专业;从护理专业实践入手,教育学生热爱护理工作;并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让学生首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的实践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江西中医院专科学校熊建萍等[4]始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护生的思想道德、仪表举止、形体健美等方面尽可能符合护理岗位的要求。

三、优化课程设置

1.根据专业需求重组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应突出护理专业特色,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能满足临床护理实践需求即可,很多院校据此进行了改革。例如张琳[5]代表的宁夏医学院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合并为《正常人体学》,将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学的合并为《疾病学基础》;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6]也整合了部分基础课程,如《人体结构学》(包括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治疗学基础》(包括药理学、外科学总论);哈尔滨医科大学分校[7]整合出《人体结构机能学》和《病原生物学》两门基础课。为了更加体现基础课为专业服务的理念,一些院校开设了《护理药物学》的课程,在药理学教学中增加用药护理知识及对病人的用药指导,提高护理专业学生临床用药能力。

2.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或增大相应学时。新的生物医学模式、护理理念以及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要求把病人当做生物—心理—社会的人进行护理。因此,护士除具备医学方面的知识外,更需要有足够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8]。目前,各院校开设了护理礼仪、护理美学或护理行为学、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与法学、护理管理学、人际沟通、护理教育学、健康教育、护士人文修养、护理研究与论文写作等许多人文课程,将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素质培养融入到专业教育中,达到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统一的目的。

3.重组护理专业临床课。一些院校将临床护理课按生命周期设置,分为儿童护理、母婴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4门课程,更多用于五年一贯制或对口高职的教学。这种课程将各部分知识综合成较大的整体,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思想,应该是有很大的推广前景,但对师资力量、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院校从内容上对临床护理课进行优化,更加适应临床护理岗位需求,如将很多机理性的知识删掉,增加了与护理操作、整体护理、健康教育、人际沟通、护理质量与安全控制、法律伦理等有关的可操作性和实用的知识,并由此开发了很多教材。

4.专业化方向的设置。很多院校除了开设内、外、妇、儿、急救等专业课程外,还开展了护理专业方向培训如ICU护理、康复护理、母婴护理、新生儿护理、老年护理、透析护理、社区护理、肿瘤护理、手术室护理、助产士、口腔护理、造口护理、美容技术、中医护理、英语护理、日语护理等[9]。

5.重视双证教育。很多院校都非常重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与平时教学的融合,并且毕业前举办辅导班,使学生能够顺利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毕业时不但能够取得毕业证,而且能够取得护士执业证书,获得上岗资格。

四、强化实践技能,融教、学、做为一体

很多学校都注重理论和实践并重,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很多学校从第一学期起,开设护理学导论、护理学基础等专业基础课,让学生到校内的实训基地和医院见习,开始工学结合,使其尽快体验护士角色;第二年专业技能实训、临床见习时间达到1/2以上;第三年以顶岗实习为主,穿插理论学习,使学生早期接触专业知识、早期接触临床,加强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又如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0]理论课和实践课同步建设,制定了护理专业课实训大纲和实习大纲,并配有实训技能辅导教材,通过校内实训、临床见习、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等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基础护理、临床护理、专向护理技术训练,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践课要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滨州职业学院[11]缩小课堂与工作现场的差距,让学生多接触临床的实际工作,把课程开到医院去,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该学院还创设了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如老年公寓,拓宽了学生服务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五、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当今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求。很多院校积极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如讨论、辩论、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等,更多的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从“灌输式”教学向“引导式”教学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从而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如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上,理论课大多采用了板书、多媒体或二者结合的手段;实践教学除了常规的实验用物外,很多院校都在积极购置先进的基础和综合训练模型,如智能数字网络交互急救模拟系统、心肺听诊教师学生一体机教学实训系统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建立“高仿真”医院,贴近岗位,满足实训需求。

六、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评价

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成效如何,必须通过一定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以利进一步的完善。目前,各院校主要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考核评价;学生自评;教师评价;教育界同行评价;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评价;就业率统计;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等方面进行评价。如冯惠先等[6]报告了参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试验班理论、实践考核成绩,素质考核情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班;90%的试验班毕业生也对自身的工作态度、能力、操作技能等方面评价良好;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都普遍对试验班的学生给予高度评价。又如江西省中医院专科学校[12]通过“六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了一批批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用人单位都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学生上岗过渡期短,动手能力强,一次性就业率率从70%~80%提升到98%以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也从原来的不到80%提高到95%。由此看来,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正趋于完善,但仍需进一步改进,如光注重就业率还不够,就业质量也很重要,它关系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性的评价。

七、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保障

实施改革的院校大都从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等方面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师资方面强调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注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打造数量足够、专兼结合、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3]的具体措施为一是从医院选拔中、高级职称的护理技术人员担任临床课教师,各学校比例不同,有的可达临床课教师总数的80%;二是培养校内教师到医院顶岗工作;三是支持附属医院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护理人员获得高校任职资格;四是请医院护理专家到校举办学术讲座,介绍护理新技术和发展方向。

2.积极构建院内外实训基地。如滨州职业学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了虚拟病房、虚拟医院和虚拟实训中心;院外构建互惠多赢的实训基地即学院和医院合作、学校和企业合作建立基地。

3.完善各项教学管理措施。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保障体系和规范化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加大管理执行力度,如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建立教学督导制;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建立信息反馈制、质量评估制等;制定学分制实施条例、实施学分制管理等。

综上所述,各个院校都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系的完善、具体的实施、评价和改革的保障方面努力,争取使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是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伟.校院联合共建共管共享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护理研究,2011,25(7):1771-1772.

[2]盛似春,张明群.“2+1”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3):105-107.

[3]涂明华,沈宁,戴宝珍,等.护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1-3.

[4]熊建萍,曾晓英,李如竹,等.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0):120-122.

[5]张琳.五年制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4):38-39.

[6]冯惠先,简亚平.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4):14-15.

[7]杨丽艳,李英丽.邹继华,等.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02,10(1):16-17.

[8]任志英,邵越英.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改革的发展[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2):16-18.

[9]周志红.构建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8,28(1):87-89.

[10]何旭辉,吴艳,张玉兰.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6):27-29.

[11]徐红,王开贞.高职护理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1):63-64.

[12]李如竹,江跃华,曾晓英.“六位一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09,6(12):562-563.

[13]张少羽.构建“校院一体、医教结合”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0):92-94.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FIB070317)

作者简介:闫春梅(1975-),女,山西太谷人,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护理教育、社区护理;邢爱红,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通讯作者:王宁,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