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江新区:未来西部经济起飞的发动机


  作者简介:
  郑磊,任职香港某证券机构投资银行高级副总裁,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荷兰MAASTRICHT管理学院MBA,曾任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产业基金与创业投资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发改委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顾问委员会委员,讲师团成员,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曾服务于IBM、MSI等跨国公司。著有《海外鏖兵(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践案例及行动指南)》、《聚变(中国资本市场备忘录)》等。
  摘要: 在重庆的规划中,两江新区发展的产业模式将实现5+3的战略性创新布局,即“壮大既有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等优势产业,实施5+3战略性布局:轨道交通、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五大战略性产业布局,以及国家级研发总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灾备及数据中心等三大战略性创新功能布局。”“新”、“高”、“活”是两江新区产业定位的三大原则。
  关键词: 重庆 两江新区 上海浦东 战略定位
  中图分类号: F127
  
  衡量一个地方是否兴旺,要看其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量能。所谓流动,就是开放。我们应该了解,这些流动性要素的本质和相互间的内部联系。其实,企业是这些流动性要素的载体,只要能够吸引企业前来投资和经营,人、财、物、信息便会接踵而来。吸引企业的根本因素在于使其有利可图,短期不亏损,长期可赚钱,并找到发展的巨大空间。基础设施固然重要,但影响企业经营的并非只是基础设施。内陆地区最令企业家担心的还在于其投资软环境。这是政府和社会必须正面回应的问题。
   还未成为直辖市时的重庆,是蜀地的一部分,而且是西南地区非常重要的大都市。当时的重庆,很难让人想象到会有辉煌重现的今天。
   2010年6月18日,重庆两江新区正式挂牌。这与当初成立直辖市不同,也和国家批准其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同,更不同于成渝经济区的设立。此前,这些步骤只能算是准备阶段。两江新区犹如给重庆这架飞机装上的强大的引擎,会使重庆发展更稳健,速度会更快。
  
  两江新区的定位
  
  重庆喊出的口号是两江新区是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并列为中国三大开发区,重庆要与上海、天津试比高。两江新区规划的未来是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长江上游地区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到2020年,努力建成功能现代、产业高端、总部集聚、生态宜居,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我国内陆开放示范效应的新区。
  重庆之所以有如此的魄力,确实是有底气的。国务院在批复两江新区的文件中提出:两江新区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要着眼于建设内陆开放经济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
  根据国务院的批复文件,两江新区将是政策最优的新区,其政策不仅是西部大开发政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国务院3号文件政策的叠加,而且国务院明确指出,重庆两江新区政策将比照浦东新区、滨海新区。
  重庆对“两江新区”的战略定位是:立足重庆市、服务大西南、依托长江经济带、面向国内外,形成“一门户两中心三基地”,即西部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长江上游地区现代商贸物流中心、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内陆国际贸易大通道和出口商品加工基地、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
  如果我们回溯上海浦东发展的历程,甚至再往前看看深圳特区,就会认识到政策倾斜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多么强大。与上海相比,如果不以既往成败论英雄,重庆的基本素质仍算不错,具备深厚的工业基础,人才资源。两江新区2008年户籍人口约130万人,人均GDP超过32000元,是国务院2007年新批准的《重庆城乡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产业布局重点拓展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拓展区,以及国家级内陆保税港区,具备在西部及内陆地区率先开发开放、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拥有我国首个内陆水港加空港保税港区,交通、科技、制造业发达,已具备成为我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门户的基础。
  
  两江、浦东比较
  
  
  1990年时浦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60.24亿元,财政收入仅有11亿元。工业有一定基础,在石化、钢铁、造船等行业拥有几家大型国有企业。农业产值5.33亿元,是当时上海重要的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商品零售总额14.28亿元,仅占全市的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5亿元,仅占上海市的6.3%。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诸多方面的建设与发展明显低于浦西。
  然而,自1990年设立行政管理机构以来,经过19年的发展,浦东新区GDP已由1990年的60.24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150.99亿元,年均递增超过15%,2008年浦东新区GDP对上海市的贡献达到23%;财政收入达到1042.4亿元,占上海市财政收入总额的43.8%;进出口总额为1449.59亿美元,占上海市进出口总额的4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862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6万美元,增长了18.6倍。截至2009年3月,在浦东新区投资的外商企业已达到11938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7000多亿元,2008年为850亿元,是1990年的59倍。
  比较重庆两江新区和浦东新区的起点,可以看到两江新区不逊于浦东。上海浦东新区2007经济总量为2751亿元,占上海经济总量12001.16亿元中的 22.92%,利用外资占上海的42%;天津滨海新区2007年经济总量2364.08亿元,占天津经济总量的47%,利用外资占天津的74%,两大城市创新板块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巨大,成为名副其实的增长极;而重庆2007年经济总量突破4000亿,北部新区GDP占重庆的7.3%,利用外资约占重庆的20%左右,两江新区仍有较大的空间和潜力。
  
  两江新区的发展基础是物流和金融
  
  两江新区发展的关键是开放,把企业、人才和资金引进来,帮助企业和产品走出去。两江新区虽然辐射中西部各省,但应放眼全世界。对于早就想进入中国市场的有实力外企,进军内地的障碍,一方面,在于投资软环境,比如政策风险、政府廉洁度、服务能力等还有待大幅度改善,另一方面,是投资硬件条件,物流成本高,时间长,环节多是明显薄弱环节。
  两江新区的最大优势是开放和税收优惠政策,对外企形成了一个“洼地”,暂时可以抵消物流成本较高的弱项,对于生产附加值较高产品的企业有一定的吸引力。其实,外企将生产基地设置在沿海地区,也与其运营目的是借助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实行来料加工再出口有关。随着我国经济开始转向大力发展内需,以及东部沿海劳动力缺乏,劳动成本逐渐升高,一部分外企会转移到人力更丰富和廉价且出口方便的地区,而我国大部分内陆省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另一部分外企则希望能够参与分享中国市场,纵深迁移到内陆中心城市,更接近客户和终端消费者。内需市场主要在中西部,而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总量中最大的一块。对于后一部分外企,更关注优质而丰富的人力资源,良好的服务和配套设施,以及市场规模,而对附加成本的敏感性相对较低。
  但是物流成本对企业和政府来说,都必须解决。税收优惠政策并非能够长期持续下去,企业盈利需要不断降低成本,而不是依靠外部的补助。以水港为例,据有关部门统计,以上海口岸为目的地,重庆每标准集装箱的水运成本为3700元,公路运输成本是11240元,铁路为5622元,分别比武汉高23%、105%和55%,这是投资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