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群和年轻人群血浆D—二聚体正常参考区间比较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人群和年轻人群血浆D-二聚体的正常参考区间。方法 收集2015年1~12月在本院参加体检的1208例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不同分为3组:①≤39岁组(381例);②40~59岁组(416例);③≥60岁组(411例)。测定各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39岁组与40~59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59岁组与≥60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9岁人群的血浆D-二聚体正常参考区间是<528.28 μg/L,≥60岁人群的血浆D-二聚体正常参考区间是<703.70 μg/L。结论 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上升趋势,老年人群和年轻人群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正常参考区间存在差异,不同年龄的人群应使用不同仪器及相应的配套试剂,应建立本实验自己的参考区间。

[关键词]年龄;健康人群;D-二聚体;参考区间

[中图分类号] R446.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7(c)-0140-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ormal reference interval of plasma D-dimer test in elderly and young people.Methods 1208 healthy people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age,the group of age less or equal to than 39 years old (381 cases),the group of age from 41 to 59 years old (416 cases),the group of age more or equal to than 60 years old (411cases).The level of plasma D-dimer in each group was detected.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of plasma D-dimer between the group of age less or equal to than 39 years old and the group of age from 41 to 59 years old (P>0.05).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of plasma D-dimer between the group of age from 41 to 59 years old and the group of age more or equal to than 60 years old (P<0.01).The normal reference range of the level of plasma D-dimer in the age less or equal to than 59 years old was less than 528.28 μg/L,the normal reference range of the level of plasma D-dimer in the age more or equal to than 60 years old was less than 703.70 μg/L.Conclusion Plasma D-dimer level is associated with age,with the increase of age,the level of plasma D-dimer is riseing.The normal reference range of plasma D-dimer level is different between the elderly and the young people.Different age groups should be used different instruments and the appropriate reagents,the laboratory should be established its own reference range.

[Key words]Age;Healthy population;D-dimer;Reference interval

D-二聚体是凝血酶及因子Ⅻ作用的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降解作用后形成的特异性产物,其水平的增高可反映体内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预示着体内可能有血栓形成及溶解的发生,可以作为体内有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其在肺栓塞和动静脉血栓的诊断和排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国内普遍应用的D-二聚体检测方法是在血凝仪上自动化检测,而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并不多见,如果使用与血凝仪相同或相近的参考区间,势必会降低D-二聚体对相关疾病的诊断价值,为此本研究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了1208例健康人群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旨在建立使用该仪器及相应试剂的本实验的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正常参考区间,以供临床参考使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2月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208例明确除外创伤、血栓栓塞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性疾病以及其他各种原因可能引起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的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08例,女性500例;年龄18~90岁,平均45.20岁。将入选者按年龄分为三组:①≤39岁;②40~59岁;③≥60岁。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标本处理

符合条件人群以空腹状态早晨8时采血,准确抽取1.8 ml静脉血,采血试管为抗凝管,内含109 mmol/L的枸橼酸钠抗凝剂0.2 ml,抗凝比例1∶9,充分混匀,以25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浆[3],剔除溶血、脂血、黄疸等可能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的标本[4],所有标本在采集后4 h内测定完毕[5]。

1.3方法

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北京九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血浆D-二聚体检测试剂盒测定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方法学属于免疫透射比浊法,该测定方法的原理是基于抗原抗体在液相中特异性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复合物微粒对光线的干扰可用仪器检测出来,并对可溶性抗原定量测定。免疫透射比浊试验是仪器光学系统发出的光线在180°,即在直射角度上测定光透射强度,测量方式是测定入射光因反射、吸收或散射后的衰减,吸光度值与复合物量呈正相关,而形成的复合物量与参与反应的抗原和抗体的量呈函数关系[6]。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和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

1.4观察指标

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μg/L)和正常参考水平的95%可信区间。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各年龄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年龄组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的比较

随着年龄的增加,血浆D-二聚体含量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经统计学分析比较,≤39岁组与40~59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59岁组与≥60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2.2不同年龄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正常参考区间的确立

由于≤39岁组和40~9岁年龄组的D-二聚体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将这两个年龄组合为一个年龄组,共用一个参考区间;≤59岁和≥60岁年龄组的D-二聚体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23,P<0.01)。由于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人群中呈偏态分布,检测下限无意义,因此采用95%可信区间,以x+1.645s确定单侧上限,具体见表2。

3讨论

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体内存在着凝血系统、抗凝系统及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调节机制,保证了人体在正常生理状况下,血液循环中既没有血栓形成也没有出血发生,一旦这种动态平衡机制被破坏,凝血系统活性增强,抗凝及纤溶系统相对减弱,则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易导致血栓形成;相反,凝血系统活性减弱,抗凝及纤溶系统活性增强,则易导致出血发生[7]。在正常生理状况下,血液循环当中有少量的D-二聚体存在,其正是机体在这种动态平衡调节机制下的产物,一旦含量增高则预示着体内处于高凝状态,表明体内有血栓形成及溶解发生,其作为体内血栓前状态及血栓形成的一个指标,在血栓栓塞性疾病,尤其是肺栓塞和动静脉血栓的诊断和排除上获得了广泛应用[8]。美国Quinn等对疑似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动脉造影的同时抽取血液标本检测D-二聚体,以D-二聚体>500 μg/L为阳性,结果显示34%的患者动脉造影证实为急性肺栓塞,D-二聚体检测的敏感性为97%~100%,特异性为19%~29%,阴性预期值为94%~100%,由于阴性预期值如此之高,D-二聚体测定最适合用于排除肺栓塞[9]。据相关研究报道,日本老年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年轻人。德国也有相关报道,德国老年人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也高于年轻人[10]。本研究结果与国外报道一致,60岁以上人群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60岁以下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老年人血管硬化、血管内皮受损、血压及血脂增高现象普遍,有易形成血栓的倾向[11],由高凝状态继发的纤溶活性增强,造成了D-二聚体含量的增高,是机体动态平衡调节机制作用的结果,并非真正意味着体内有血栓形成,如果与年轻人共同使用相同水平的参考区间,势必会降低血浆D-二聚体在诊断和排除血栓栓塞等疾病上的临床诊断价值[12]。

本研究提供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不同年龄人群中有不同的参考区间,由于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人群中呈偏态分布[13],故采用95%可信区间确定参考区间单侧上限,≤59岁人群适用的参考区间是<528.28 μg/L,≥60岁人群适用的参考区间是<703.70 μg/L,采用本研究提供的参考区间可以有效降低假阳性的发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血浆D-二聚体在排除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阴性预期值[14]。

目前,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在方法学上基本都属于免疫法,包括胶乳凝集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比浊法等[15],应用的仪器多是血凝仪上的自动化分析,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并不常见,但是由于血凝仪的规格型号和级别不同,并不是所有的血凝仪器都具备开展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条件,这使得血浆D-二聚体在中小医院的开展受到了限制,但生化分析仪在各级医院应用普遍,这为血浆D-二聚体的广泛开展提供了条件,但不同类仪器间的线性范围和检测的灵敏度有所区别,因此不能依赖试剂说明书所提供的或套用血凝仪上的参考区间,应针对自己使用的仪器和试剂,建立本实验室相应的参考区间,更加合理有效地发挥血浆D-二聚体在临床疾病中的诊断治疗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梅,王金良.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82-84.

[2]闫丽荣.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及在不同疾病中的临床意义[J].血栓与止血学,2012,18(1):34-35.

[3]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34-238.

[4]于建华,刁幼林,宋旭臣.D-二聚体检测影响因素概述[J].临床合理用药,2013,6(2):174-175.

[5]吕文静,曾正莲,谭云昌.标本放置时间及温度对D-二聚体检测结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1):105-106.

[6]毕胜利.临床检验免疫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37.

[7]庞兴学,王显.血栓形成的过程与机制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11):1613-1614.

[8]Pabinger I,Ay C.Biomarkers and venous tromboebolism[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9,29(3):332-336.

[9]翟航荣,赵伟男,王利全.D-二聚体在诊断肺栓塞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创新,2009,6(4):20-21.

[10]Harper PL,Therkston,Ahmed,et al.D-dimer concentration increases with age reducing the clinical value of the D-dimer assay in the elderly[J].Intern Med J,2007,37(9):607-613.

[11]王振义,李家增,阮长耿,等.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M].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65.

[12]彭吉芳,乐丽新,扈新爱.健康人血浆D-二聚体正常参考值调查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8):626-628.

[13]李丹丹,马聪,马学斌,等.影响健康人血浆D-二聚体的因素[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2,33(4):369-371.

[14]冯程娟,苏东梅,陈和勇,等.茂名地区中老年人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的建立及应用评估[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9):140-143,150.

[15]姚伟,房笃智.宝安区不同年龄健康成人血浆D-二聚体生物参考区间的建立[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23):3477-3478.

(收稿日期:2016-06-22 本文编辑:祁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