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乡风文明建设研究

刘自身,郭永萍

(毕节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贵州毕节 551700)

现阶段, 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三农”工作的必要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把“乡风文明”定位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风文明建设是脱贫攻坚中扶贫先扶志的必攻难点, 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是当前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任务。

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灵魂。

乡村建设,根在铸魂与强魂[1]。

乡风文明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对乡风的普遍要求,是农村社会精神面貌的总体体现。它具体表现在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等多个层面,具有民族多样性、历史传承性和与时俱进性的特点。

乡风文明建设中呈现出的乡贤文化、乡规民约、家风家训等都是实现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

乡风文明可以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人文环境以及和谐的乡村治理环境。

(一)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培育良好社会风气

乡风文明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要着力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改变其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落后理念,培养其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和法律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发展。

在农村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农民形成的有些生活习惯及方式与乡风文明格格不入。

例如:算命、占卜、求神拜佛等封建迷信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 部分农民自身能力不足、缺乏技能和创新观念,容易产生自卑消极心理,生活上时间观念差、纪律性差、没有契约精神等。农民娱乐休闲基本上以打麻将、拉家常、看电视等为主,缺乏更多有意义的休闲活动,另外还缺乏强身健体的意识,更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这些领域都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点。

为此,必须对农民群体进行意识形态教育, 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 加强移风易俗,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状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农村营造积极、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乡村振兴。

(二)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要扶志, 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

”[2]部分农村地区贫困的内在根源是“精神”贫困,“等靠要”思想严重,自我发展意识不强。

通过采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与广播、标语等传统媒体相结合的宣传方式,以及新时代大讲堂、农民讲习所、 农民夜校等线下平台与远程教育线上平台相结合的乡风文明培育方式,开展自强、感恩教育,加强宣传引导,帮助农民树立生活信心,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防止政策养懒汉,扭转不劳而获和“等靠要”等不良风气,摆脱精神贫困。

通过鼓励文艺作品创作、扩大文化设施建设、开展文艺演出、开设农民道德讲堂、实施文明创建工程等乡风文明建设活动,为广大农民提供精神食粮,丰富其精神需求。精神需求得到满足,能够调动其谋生发展的积极性,形成务农经商、自我发展的基本生存技能需求和发展意愿,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三)营造优良人文环境,奠定乡村治理社会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宜居”就是要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生态宜居既是自然环境的宜居,又是人文环境的宜居。挖掘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思想道德观念, 有利于发挥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作用,为乡村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提高农民的人文素养,营造优良的乡村人文环境具有积极意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人文环境营造中的重要内容,其本身就包含了乡村治理的内涵。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可以提升农民的主体作用, 发挥其创造性。

引导农民强化自治意识,积极参加村民议事、村民代表会议,自觉行使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推动农村基层自治建设,打造民主自治的乡村队伍。

强化文明意识、 法律意识,破除早婚早育、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构建乡村治理新秩序,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秩序支撑。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工作,出台了系列政策和措施,乡风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但是受物质基础、 制度保障、 人才队伍等因素的影响,乡风文明建设仍然面临着各种现实挑战,亟待寻求破解之道。

(一)乡风失范,农村伦理道德异化

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个体经营取代了集体经营,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农业经济生产活动, 对集体组织的依赖性越来越弱。

这使得农民集体主义观念大大弱化,个人主义观念盛行。

更突出的现象是:部分农村很难聚集起村民一起开会或者参加集体活动,许多农民对集体公益事业漠不关心。

在举办传统节日活动时,几乎没有村民自愿参加,甚至参加活动都是以获得报酬为目的,不积极配合村委会的工作。

(二)陋俗泛滥,乡村社会风气堪忧

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但是精神生活却没有相应提升,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农村,还存在着一些不良习俗, 阻碍乡风文明的建设。

首先,不合时宜的婚丧嫁娶观念盛行。由于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原有的农村传统风俗礼仪文化逐渐异化,在农村婚丧嫁娶中存在着奢侈、攀比等现象,这给普通村民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家庭负担。其次,农村文化生活内容单调,打麻将、赌博等现象盛行。部分农民缺少正确的娱乐休闲观念, 很容易陷入赌博的恶性循环中,由此极易引发更多的犯罪行为。最后,农村封建迷信思想和迷信活动盛行。特别是在生活贫困、文化落后的边远山区,封建迷信思想和行为相当普遍,这些严重影响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民俗濒危,优秀文化传承乏力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3]。

现代文明和市场经济冲击着村民的价值观, 使得很多村民重金钱利益和物质生活,轻精神追求,导致优秀民俗文化逐渐衰退,濒临失传。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成本高、收益小,对村民吸引力小,这导致传统文化逐渐被现代工艺取代,民俗文化传承无力。

另外,现代生活方式弱化了传统文化。

不少农村青年崇尚城市生活方式,选择到城市打工,农村民俗文化传承缺乏年轻后代和专业人才的支撑。

(四)设施滞后,精神文明建设薄弱

乡村公共文化基础建设滞后,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较低。具体表现就是配套设施滞后,大部分村落缺乏规范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 村民缺乏足够的可供休闲娱乐的健身场所,图书角、文化长廊等可供精神愉悦的场地配备也不够, 农家书屋等资源未发挥应有作用。

另外,受管理人员不专业、文化服务队伍力量不强、专业文化人才队伍不稳定等因素影响,乡村文化服务水平普遍较低。

农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政策宣传的手段较为单一, 通常只是采取简单的开会、粘贴标语、发放宣传手册、喇叭播放等途径进行宣传,深层次解读与学习的形式较少,导致宣传达不到预期效果。

乡风文明建设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探析乡风文明的培育路径。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遵循,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力,需要从宣传和融入两方面着力。

1.宣传为重,发挥引领力

要在乡村地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与实践, 通过舆论宣传切实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设乡风文明中的引领作用。

一是以短平快宣传方式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度。

可以利用乡村广播、墙体标语、LED 显示屏、板报、横幅、宣传栏等进行大而广的宣传工作, 为村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乡村舆论环境。

二是正向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 向村民传播正能量,及时批判与修正错误、落后的价值观,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文明的个人行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是以深度剖析加深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度。利用宣传栏、报纸、杂志、微信公众号等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对热点时事的评析中, 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激发村民投身乡村振兴的主动性。

2.注重融入,实现乡土化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实际、融入生活,让农民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接受它,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收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农民的乡土生活离不开家庭,可以采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的方式来培育乡风文明, 为当代家风文化发展定风定向。

在家风创新方面,应注重引导人们摒弃落后的家风家训,吸收具有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的家风内容,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良好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风宣传方面,应寻找优秀乡村家庭模范,以乡村家庭模范为原型, 编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具有“引经据典、形象生动”特点的现代家风文本,并通过乡村宣传栏、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广到家庭中去,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模范家庭的标准,成为农民美好的追求向往。

(二)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力

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是指在乡村思想领域进行观念更新,消除小农思想、封建残余和旧风陋习,使农民理解、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团结奋斗,充分发挥生产和建设的积极性, 为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可以从加强乡村教育和树立村民模范两方面入手。

1.把教育作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必须重视村民的思想道德培养并加强文化教育[4]。

教育是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途径, 通过教育所习得的文化知识和塑造的价值观, 对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起到决定性作用。一是要把加强学校教育作为乡村教育基础,保障乡村义务教育,深化教育课程改革,改善乡村教育条件, 促进乡村地区普及各类教育。

通过学校教育,斩断贫困思想的代际传递,推进教育脱贫。

二是要把农民再教育作为乡村教育的关键。

加强教育和培训引导,根据农民技能需求、发展意愿,对有劳动能力的村民有针对性地开展定岗、定向式培训,送文化下乡、送技术上门,帮助他们获得务农经商、自我发展的基本生存技能,激发勤劳致富的意识,增强致富本领。通过再教育努力达到如下目标:改变农民自身的道德素质和精神面貌,助力文明乡风建设;
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和脱贫信心,助力脱贫攻坚;
提升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科学技能,助力乡村振兴。

2.以典型模范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抓手

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的人格化, 树立道德模范能够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道德模范具有鲜活性、亲和力和可信度,更易引发道德情感共鸣,树立道德模范是培育乡风文明的重要途径。通过开设农民道德讲堂和开展道德模范表彰会,邀请村委会干部宣讲本村好人好事、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让广大村民了解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产生道德影响力,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乡村道德氛围,培育文明乡风。

(三)明确乡村移风易俗的推动力

在乡风文明建设中, 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应用[5]。

“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是乡村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移风易俗需要破旧立新,一方面是破旧除坏, 即破除乡村陈规陋习和打击乡村黑恶势力,另一方面是继优立新,即保护乡村物质精神文明和新立乡规民约。

1.破旧除坏:清除乡风文明建设阻碍

近些年人们的观念产生了新变化, 乡村婚丧嫁娶陋俗(如天价彩礼、低俗闹婚、大办丧事等现象)不断遭人诟病, 这些风俗已不符合振兴文明乡风的要求。

因此,要对传统的乡村婚丧嫁娶观念革故鼎新,引导村民树立婚事简办、 氛围温馨的新型婚俗观和文明、平安、节俭的丧葬观。另外,要成立农村红白理事会。选举德高望重的乡贤作为红白理事会成员,制定红白事办事流程,从措施上遏制红白事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此外,还要严厉打击乡村黑恶势力,努力做到:突出政治教育,统一斗争思想;
突出骨干引领,筑牢斗争防线,集聚斗争力量;
突出机制建设,激发斗争活力,确保斗争实效;
突出整治关键,铲除黑恶土壤,整顿斗争组织。通过严厉打击和清除乡村黑恶势力,破除乡风文明建设障碍,改善乡村风气,助力乡村振兴。

2.继优立新:助推乡风文明建设进程

建设文明乡风,推动移风易俗,不仅要摒弃陈规陋习,而且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要把新的文明观念融入移风易俗工作中。

传统文化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6]。

这就要求对传统文化正确取舍、批判继承。

继优,即是从保护和弘扬两方面继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保护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建筑、文物古迹、红色遗址等。

在保护的基础上,打造乡村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品牌,形成文化效应,达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其次,要弘扬乡村精神文化遗产,如传统节日、乡贤文化、农耕文化等。立新,即是融入新时代意识。既要注重城市文明中新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工具技术的融入,避免“生搬硬套”“放任自流”,切实抓住城市文明与乡风文明之间的耦合点进行城市文明的融入工作, 又要重建新型乡规民约,调动广大村民积极性,按照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传统美德的原则,同时符合法治的要求,建立新时代的乡规民约,助推农村新时代乡风文明的建设。

(四)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贯穿力

在培育文明乡风的新形势下, 不断提供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大任务。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基础建设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基础建设可以从文化设施、文艺作品、文艺演出三方面着手。

首先,要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丰富文化设施建设的内容,健全文化设施服务功能,加强农家书屋、村史馆、文化广场等的建设,为群众开展文娱活动提供场所。

其次,要鼓励乡村文艺作品创作, 尤其是鼓励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创作,助力村民精神脱贫;
要规范文艺作品创作,推动立足乡村实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活动。

最后,要经常组织文艺活动演出。

一是坚持推进“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送戏下基层”等政策性活动;
二是丰富文艺演出的形式,组建文艺演出队深入乡村进行巡回演出活动,引导广场歌舞、传统节庆等群众性活动;
三是举办书法、美术、摄影、音乐、戏剧等多样文艺题材活动。

2.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目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管理人员不专业、服务队伍力量不强、专业文化人才队伍不稳定。

因此,要想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就要“双管齐下”。

一方面要有专业人才,各乡镇的文化场所要组建专业工作队伍, 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服务能力,还要组建村民文艺活动领头人队伍,发挥带头作用,鼓动村民参加文艺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
另一方面要有制度,要建立文化工作人员的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文化场所管理制度、考核制度、文化活动长效运行机制等。

通过组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 建立专业文化工作制度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另外,加强乡村文明队伍建设要立足基层力量,依靠党员干部、志愿者、新乡贤、先进典型等文明实践者,建立文明实践队伍,开展形式多样、村民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提升乡村精神文明。

乡村文化是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的根基和动力,乡风文明则是积极的、向善的、放大了的乡村文化,也是乡村文化软实力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乡风文明建设为脱贫攻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客观认识乡风文明建设在物质基础、 制度保障、 人才队伍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多方面发力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猜你喜欢乡风价值观文明我的价值观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4期)2022-04-28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请文明演绎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6期)2021-06-09乡风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20年8期)2020-12-06漫说文明农村百事通(2020年11期)2020-06-27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红土地(2018年11期)2018-12-19文明乡风聚人心人大建设(2018年4期)2018-06-26对不文明说“不”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42期)2017-06-06知名企业的价值观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2016年6期)2016-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