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脱贫攻坚中的明显优势

费 翔

(黑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1]“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紧密团结、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矢志不渝地朝着消灭贫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崇高目标披荆斩棘、栉风沐雨,不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阻力,尽最大努力化解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最终取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在脱贫攻坚战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凸显。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脱贫攻坚中,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得到充分显现。

邓小平曾经强调:“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2]党的十八大之后,伟大的脱贫攻坚工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将脱贫攻坚视为治国理政重中之重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部署、走访调研,基本走遍全国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对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提出了关于脱贫攻坚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对当地的人民群众进行鼓舞和动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先后8 次组织召开侧重点有所不同的脱贫攻坚座谈会,讨论目前的形势和今后工作的任务,详细规划脱贫攻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除此之外,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3]并明令要求各级党委签脱贫攻坚责任书,确保脱贫攻坚如期保质保量地完成。正是由于党中央领导坚强有力,决策正确,脱贫攻坚战有了根本保证,在全国范围内循序渐进开展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斗争具有可行性。

在脱贫攻坚的战役中,党的组织体系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地方到基层,各级书记共抓扶贫,上下贯通,紧盯落实,将脱贫攻坚视为民生领域第一个重大的工程。党政领导干部深入脱贫攻坚前线,及时了解最新的脱贫攻坚状况,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特别是基层党组织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坚强战斗堡垒的作用,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志气打败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造就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在脱贫攻坚中,“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1]有毛相林这样的优秀党员冲锋在前,咬定目标不放松,忘我奉献。也有1 800多名党员“将生命永远定格在脱贫攻坚征程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脱贫攻坚战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是我们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年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70 多年历史经验、改革开放40 多年历史经验而得出结论。邓小平曾经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2]

在脱贫攻坚中,党中央十分重视以全社会之合力决战脱贫攻坚,广泛动员党、政、军、民等社会力量参与到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中。各方面力量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投入到脱贫攻坚的洪流之中。党和政府是脱贫攻坚的主导力量,自“战役打响”以来,组织、实施一系列有关脱贫攻坚的措施和活动。人民子弟兵不仅承担着保卫国家的神圣任务,还承担着建设伟大祖国的光荣任务。此次脱贫攻坚战役,在偏僻山区、边疆民族地区,总有人民军队不知疲惫的身影,默默无闻为打赢此次战役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社会扶贫组织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恒大集团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产业扶贫一方面增加贫困地区收入,另一方面推动贫困地区发展,最终我国形成“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和政府、市场、社会互动扶贫的良好局面,脱贫致富奔小康因各方的“合力”由梦想变为现实。

激发贫困群众内在脱贫动力是此次战役的根本之策。“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也是脱贫致富的主体。”[4]因此,要想胜利完成脱贫攻坚战略任务,必须大力增强贫困地区群众“我要脱贫”的意识,让贫困人民从内心深处真正愿意脱贫,仅靠外力帮扶不是长久之计。习近平意味深长地指出:“对贫困地区来说,外力帮扶非常重要,但如果自身不努力、不作为,即使外力帮扶再大,难以有效发挥作用。”[5]

党和国家从长远角度出发,认为“强志”和“扶智”可以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在“强志”方面,地方政府组织开展关于“增强脱贫之志”的主题教育,还广泛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宣传脱贫先进人物及其感人事迹,以此教育引导困难群众,让他们真正明白“人穷志不能短”“不仅要物质脱贫,更要精神脱贫”的深刻道理。还有的地方通过文艺作品的形式激励广大贫困群众要增加脱贫的志气,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对于“扶智”,党主要是以教育的方式进行的,中国共产党从战略高度看待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地位和作用。脱贫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党采取相应的政策逐步缩小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之间在教育资源方面的差距,加大向深度贫困地区有关教育的投入力度,保证贫困地区的教学经费充足,不断完善贫困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让每一个贫困人家的孩子同样享受到教育公平,都能赢在起跑线上,以教育阻止贫困继续传递。除了教育“扶智”,还帮助困难地区群众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获得一份工作和稳定的收入,增强他们的就业本事和自主脱贫能力。正是由于以上措施强有力地实施,贫困群众要脱贫的主观愿望真正激发出来,由被动变为了主动,脱贫攻坚战最终圆满收官。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在各个领域一以贯之坚守的基本准则。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我们才能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我们党坚定不移贯彻实事求是基本原则,在“精”“实”上狠下功夫,确保脱贫攻坚的努力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 年在湖南考察贫困地区时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方针,他强调:“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3]于是,各贫困地区各部门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脱贫工作的指导思想,拉开精准脱贫攻坚的序幕。贫困地方的党组织和政府走访慰问当地群众,挨家挨户摸清情况,深入分析每个家庭的致贫原因,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切实做到“因人因户施策”,坚决杜绝“一刀切”“大水漫灌”等不合时宜现象的发生。

此外,贫困地区党政领导干部带领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综合分析、研判当地发展环境和现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充分利用当地优势条件来推进脱贫致富事业加速发展。被冠以“精准扶贫”思想发源地的十八洞村,自踏上“精准脱贫”之路后,密切结合自身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产业,经过不懈努力,仅用三年时间胜利完成全村脱贫,村庄发生了可喜可贺的变化,人民群众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实现双丰收。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发挥下,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最终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获得让国内人民满意、令世界称赞的成绩。这载入史册的伟大成就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坚定制度自信,继续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总结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的方式方法,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概,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再接再厉,接续奋斗。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优势攻坚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2-15矮的优势趣味(语文)(2020年3期)2020-07-27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石油沥青(2020年1期)2020-01-01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11-17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当代陕西(2019年14期)2019-08-26画与话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7年12期)2017-04-19互助:“联动”方能攻坚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中国火炬(2014年11期)2014-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