讴歌脱贫攻坚的荧屏史诗:论电视剧《山海情》的六重导向

张荣军 王文东

电视剧兼容艺术的众多元素,是当下较受欢迎的影视形式。主旋律电视剧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更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鲜明的教育性。《山海情》作为一部脱贫攻坚题材的电视剧,聚焦闽宁协作的脱贫典型,用镜头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海固地区人民和干部们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该片体现了鲜明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本体导向,东西部协作发展的空间导向以及中国共产党人信仰与担当的价值导向;
为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素质等方面提供了鲜明的时代价值和文艺创作导向。

“人民”二字,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一切发展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贯穿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从黄土高坡的陕北梁家河到河北地方的正定县,从东部沿海的福建、浙江、上海三省市再到中央,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部署并推动的伟大战略决策。

《山海情》这部电视剧通过细腻的镜头,再现了当时福建对口支援宁夏,帮助当地人民群众摆脱贫困的真实感人故事。剧中,无论是真实朴素的西海固农民形象还是对口支援帮扶的福建专家,都体现着“人民”“中心”二词的深刻含义。在创作过程中,这部电视剧充分采用“深入生活、贴近人民”的方式,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沉浸式地体验当地生活,用方言讲述当时“闽宁协作”发展的中国奇迹。以“人民”为创作根本,立足人民,反映实际,再现了一个又一个真实感人的“人民中心”镜头。马克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是现实的人而非抽象的人,是群体与个体的辩证统一,是“全体人”“具体的人”“实践层面的人”的有机结合,尤其是以“实践层面的人”为关键点;
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心”是根本、依据、出发点、落脚点和最终归宿,是实践本位的本体论、认识主体的认识论、历史主体的历史观、价值主体的价值论的统一。因此,无论是从这部剧的创作内容还是创作形式和题材方面,都较好地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本体导向。在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基本向度中,始终做到以人民地位为中心,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以人民作用为中心,以人民满意为中心,坚持“一个基本立场、两大基本动力、一个最终结果”的逻辑体系,才能最终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人民中心价值。在新时代,人民中心本体的中心价值需要更加突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人民,更脱离不了人民,尤其要把人民摆在更加突出的核心位置。

深化东西部的协作发展,最早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其缘起主要是基于改革开放后中国东部和西部发展的不平衡。剧中,当宁夏女工来到福建时,从没见过的“雪花膏”“花衣裳”令她们艳羡不已,这便是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直观体现。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曾对沿海帮扶内地发展作出战略安排,他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候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差距逐渐凸显出来,中央开始对东西部扶贫协作作出制度安排。1996年5月,中央明确作出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大决策,确定9个东部省市和4个计划单列市与西部10个省区开展扶贫协作。同年10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进一步作出部署,东西部扶贫协作正式启动。

电视剧《山海情》正是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反映了当时闽宁协作发展的典型。1996年,党中央作出推进东西部对口协作的战略部署,其中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共同推进宁夏扶贫工作。剧中,福建专家来到吊庄移民村,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和发展实际,确定了发展蘑菇产业帮助吊庄移民脱贫的举措。专家们深入农户,开展实际调研,教授村民们种植蘑菇,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挣到了第一桶金。在蘑菇由于积压面临滞销时,又想尽办法地为蘑菇寻找销路。福建的干部们跨越山海,用深情鼓励、带动着宁夏的劳务输出,积极地为吊庄户农民去福建打工创造有利条件。20多年来,一批批援宁扶贫干部真心奉献,一代代宁夏贫困群众在福建稳定就业,为推动宁夏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闽宁协作发展成为中国东西部对口协作帮扶发展的典范,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扎实开展东西部协作发展蕴含马克思主义的空间均衡思想,全局系统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原因时,提出了产业部门分工、地域分工、社会生产协调发展、生产力平衡布局等一系列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思想。这些都为中国进一步深化东西协作发展,推动大空间,大布局,大战略等区域大格局提供了理论支撑。《山海情》作为反映东西部协作发展的典范,较好地诠释了区域协同发展的空间意义和价值。迈向新时代,在全面开启十四五规划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刻,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东西协作发展,以东西协作助推区域经济的全面转型升级。

在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出现“缺钙”的情况,就会得“软骨病”。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始终保持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每一位中国共产党员的必修课。

电视剧《山海情》,以马得福为代表的年轻党员扶贫干部们是跨越山海,共同致富的骨干担当,是“山”“海”“情”的最佳代言。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个优秀共产党员的信仰与担当。山花落尽山长在,终日看山不厌山。扶贫干部们有山一般的意志,坚决响应党的号召,闻令而动,尽锐出战;
扶贫干部们有海一般的伟力,努力克服艰难险阻,铆足干劲,攻坚克难;
扶贫干部们有时刻情牵百姓,心系民生的广阔胸怀。曾经的马得福,也对政府的政策一知半解,但当村支书向他解释清闽宁协作的重大意义时,他看到了未来,脚下的步伐更加坚定。东西部协作工作开展20多年来,党中央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得到有效实施,形成了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心,把产业协作扶贫作为关键,把生态环境改造作为基础,把激发内生动力作为根本的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格局。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靠的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守与执着,靠的是全体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信仰与担当。在迈向新时代的征程上,山海相会,东西协作需要进一步深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中国共产党人唯有不以山海为远,勇挑责任重担,提高魄力和担当,才能续写一个又一个“闽宁协作”的传奇。

真善美是一个时代的方向标,它向我们传达了这个时代应有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从哲学层面讲,“真”即求真,是主客体之间在实践基础上相统一、相符合;
“善”即善行,它反映了人的行为对群体的意义和价值;
“美”则代表客体特性与主体本质之间的和谐统一。真善美作为一种力量,始终是人们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文艺作品所透射出的价值意蕴,是真善美在文艺作品中的完美表达。

主旋律电视剧《山海情》作为一部反映20世纪90年代东西扶贫协作的作品,它用深情,亲情,真情深切地打动着每一位中国人的心。剧本以展现东西协作扶贫下的“闽宁模式”为创作命题,全方位地还原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扶贫工作,细节呈现全面,人物形象刻画鲜活,年代描绘质朴真实,叙事视角温情细腻。整部剧通过高级化的语言记录了扶贫攻坚的真实性,在艺术表现力上打破了以往电视剧的瓶颈,以高能剧情和抓人细节展开叙事。剧中,重大命题借由一个个平凡人物的故事加以建构,以个体缩影为叙事基点,以时代变迁为讲述脉络,通过描摹群像抒发家国之志,弘扬社会正气,使得真善美的社会效应因此得到最大体现。真善美是和人类共生的东西,追求真善美,创造真善美是人类的本性。人类进步永远面向真善美、追求真善美,正是他们为真善美而奋斗的坚定行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新时代,是传递真善美的时代;
是弘扬社会正气的时代。只有我们将自己置身于国家、民族之中,倾听时代的声音,批判假恶丑,努力挖掘与弘扬生活中的真善美,才能续演一个又一个山海深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产生、发展及其转化有其必然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基础。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存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强调:在社会的各种矛盾中,主要矛盾起着领导、决定的作用,规定、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反映到实际工作中,就是指中心工作、主要环节和工作重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各种矛盾纵横交织。党的十九大报告科学精准地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主要是基于从社会生产方面来看,生产落后状态下旧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得以化解。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得以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来“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发生了新的阶段性变化。从社会需求方面来看,新时代人民需求侧的结构与层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总的来说,新时代,影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20世纪90年代,人民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尚未得到充分满足,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得以显现,面对社会中出现的这一系列突出变化,中国提倡大力发展生产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化解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差异。电视剧《山海情》中,亲爹为了一头驴就将女儿卖给他人做老婆,兄弟三人只有一条裤子……这一帧帧细致的画面,生动刻画了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条件;
其在讲述这段扶贫脱贫的历史事件的同时,更多的是在传递一种希望。就时间而言,它留下的是一种承载着发展与奋斗的文化。新时代无疑需要更多这种体现社会价值和时代风貌的文艺作品,需要更多这种弘扬社会主旋律的影视剧作。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迈向更高的层次,人民对获得感、满足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视剧作只有立足于现实的矛盾发展和时代要求,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不断总结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经验和不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治理体制,为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范式与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作为文化自信的直观表达,是一个民族传承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其本身的文化自信更是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认同。

《山海情》一经播出便获得了广泛的好评。整部电视剧没有教科书式的说教、没有脸谱化的人物、没有矫揉造作的语言、更没有生拉硬拽的情感,有的是温润始终的情谊、“土味”十足的方言、性格鲜明的人物,以及真实的困难和无助、“有奔头就不算苦”的希望和梦想。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理想照耀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播活动经典剧目,《山海情》可谓极大地弘扬了社会主义主旋律,增强了文化自信心。当今时代,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我们既要创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更要立足作品、着眼当下、植根传统、服务于人民,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汇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新时代是一个思想文化大繁荣的时代,需要更多体现时代文化和社会价值的影视剧作,需要更多体现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要深入生活、扎根中国大地,不断生产出更加优秀、高质量的文艺作品,不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文化的发展,文艺的繁荣要求我们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对现实的关照,增强文化发展的内涵,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精品力作。

猜你喜欢 山海真善美协作 创新协作的四个阶段商业评论(2022年4期)2022-05-05《山海涧》青年文学家(2022年2期)2022-03-17观山海散文诗(青年版)(2021年6期)2021-08-09如果《山海经》里的神兽被唤醒了?艺术启蒙(2021年6期)2021-08-03真善美伴我同行语文周报·教研版(2021年49期)2021-01-17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新教师(2021年11期)2021-01-06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参花·青春文学(2019年1期)2019-09-10习惯了真善美才能拒绝假恶丑作文周刊(高考版)(2018年13期)2018-05-22粤桂扶贫协作成效显著 天等脱贫号角铿锵嘹亮源流(2018年9期)2018-03-01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方春明在2018年粤桂扶贫协作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摘录)源流(2018年9期)2018-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