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气压治疗对预防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为预防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集本院收治入院的围产期妇女120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产妇产后采用常规临床治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在常规临床治疗基础上给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无一例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有5例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3.33%,下肢疼痛、肿胀发生率31.66%,肺栓塞发生率6.66%,与观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下肢静脉血栓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可有效降低产妇产后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

【关键词】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主要病理特征就是血液于患者下肢静脉内的异常凝结,其直接致病因素有:血流过缓、静脉损伤及血液呈高凝状态。孕妇分娩后由于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静养,易致下肢血流速度缓慢、血液淤滞,尤其是剖宫产后的产妇引发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易导致静脉瓣关闭不全或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后果,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多较严重,如皮炎、下肢水肿、静脉曲张、色素沉着及淤滞性溃疡等,损害了患者身体健康[1]。因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及尽早干预是预防该并发症发生,或缓解其症状,减轻后遗症的重要手段。临床常规治疗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往往以扩血管、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但临床疗效不甚理想。经不断临床研究发现,在孕妇产后给予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治疗可有效预防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本科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0例产后患者,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6.58±3.21)岁,孕次1~4次,平均孕次(1.32±0.21)次,产次0~3次,平均产次(0.72±0.16)次,其中剖宫产为77例,顺产43例。将研究对象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产妇60例,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7.12±4.71)岁,孕次1~4次,平均孕次(1.72±0.81)次,产次0~3次,平均产次(0.92±0.16)次,剖宫产39例,顺产21例。对照组60例,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4.18±2.21)岁,孕次1~4次,平均孕次(1.03±0.11)次,产次0~3次,平均产次(0.42±0.07)次,剖宫产38例,顺产22例。本研究120产妇均为足月产,均排除患有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患者以及有出血倾向或凝血机制功能障碍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孕次和产次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干预。医生应在围产期过程中密切观察孕妇情绪有无明显的焦躁不安等负面心理,同时可根据产妇具体疑惑的问题作出解答,可根据孕妇自身情况以及孕妇意愿制定自然分娩过程以及剖腹产手术,同时在预产期前3天开始进行调整患者饮食,多食用高维生素含量食物及各种瓜果类,避免血液发生凝结;嘱咐患者预防便秘,预防腹内压升高造成静脉回流。在产后对患者各项身体指征进行监测、抗感染、观察伤口以及维持正确体位等。在产后根据患者生命体征情况尤其剖宫产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来制定下肢训练等,多在产后6~24 h后,开始训练,每小时10~15次[2]。包括按摩双下肢,帮助患者完成进行足趾、踝、膝关节屈伸动作,术后3~4 h可进行翻身等;术后24 h可尝试下地活动,避免久坐或久站。同时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下肢颜色、皮肤温度及血流情况,给与低盐低脂的饮食,高蛋白及维生素含量较高食物为主,避免食用生冷、刺激、不易消化或易胀气食物,减少便秘,增加腹内压影响静脉回流。出院后可进行一定量活动,保持室内温度30 ℃左右,以免温度过低造成患者血液循环发生障碍,避免患者过长时间站立或保持坐位。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IPC)治疗,对剖宫产产后患者约在24 h后,患者可自行坐起,无明显不适症状,疼痛评分低于3分开始进行治疗[3]。顺产产妇约在产后6~12 h患者可自行坐起,无明显不适症状。疼痛评分低于3分开始进行治疗。在使用前应仔细检查仪器各个接口是否完好密闭,检查无异常后选择大小合适的充气腿护套,然后将两下肢置于压力带中拉锁固定,腿与压力带接触面可容下一指为宜,将接管口与压力带的接口连接,应注意防止连接管道扭曲,折拧等现象,检查无松动,压力值调在80~110 mm Hg之间。同时根据患者舒适程度酌情进行调节,在使用时压力应从小到大依次调高。其顺序为脚部,小腿,膝盖,大腿由下至上的顺序依次反复增加释放压力,全程治疗30 min,观察患者下肢体表温度,颜色,足背动脉搏动,并进行记录。每次治疗30 min/次,1次/d。15 d为一疗程。

1.3 诊断标准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静脉血管的直径,血栓形成的部位、体积、回声情况、管腔血流动力学状态等来进行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彩超可见静脉呈明显扩张加压后管腔特征无显著改变;管腔内存在固定回声强度;血管内无血液充盈,血流变细;血流频谱呈连续的低平改变,或脉冲多普勒在静脉管腔内无法探测到血流的频谱信号[4]。同时根据观察患者下肢有无出现肿胀、疼痛以及腓肠肌压痛等来进行诊断。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学软件包开展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三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无一例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占8.33%。对照组有8例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3.33%,下肢疼痛、肿胀发生率为31.66%,4例并发肺栓塞。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下肢疼痛、肿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当今产后孕妇中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剖宫产的产妇,由于长期卧床或产后的高热量饮食以及孕妇在分娩前、后一段时间,因其血小板功能出现变化,凝血因子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有所增加,降低了抗凝血酶的水平,从而导致孕妇出现血液高凝状态以及静脉血流缓慢,从而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5]。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不但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减缓产后恢复速度,若医治不当会致残或引发肺栓塞,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而在治疗过程中由于产妇产后这一特殊时期,不仅要考虑产妇身体情况,同时如进行母乳喂养,应考虑药物对新生儿有无副作用。经临床治疗效果统计在产后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至今无较好的治疗方法[6]。因此在产后预防该疾病的发生对产妇产后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本院自出现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后便开始对其产后产妇进行干预治疗,如医生帮助产妇进行主动被动训练,同时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积极翻身,同时,在饮食、锻炼、作息活动方面进行指导,密切观察患者下肢有无异常,避免并发症及减少患者发生不适症状[7]。虽有部分临床效果,但仍未达到满意。经临床不断研究发现在产妇产后6~24 h后开始进行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进行治疗干预,其发病率明显降低[8]。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临床中又可称为循环压力治疗仪、四肢循环仪等,是非介入性的治疗下肢血管病变,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多腔气囊进行循环顺序的反复进行充气和放气,从而对肢体和组织形成了一套循环压力,同时对肢体的远端均由有序的开始挤压直至肢体的近端,循环往复[9]。达到对肢体的血液和淋巴系统促进流动以及改善微循环,加强动脉灌注,达到加速肢体组织液回流的效果,提高皮肤表面温度,扩张、活化血管,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同时对已经形成的血栓起到间接或直接的改善及治疗目的[10]。

对于产后产妇,在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是应对双下肢进行循序加压,在加快静脉血液和淋巴组织液回流的过程中,可迅速地将淋巴液及静脉血液驱向肢体近心端,减低了肢端组织内压力,在气体排空的时间内,动脉供血迅速增强,这样就迅速改善肢体组织的供血供氧,并使代谢产物和炎性致痛物质得以清除,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有着较好的预防效果[11]。同时对产后产妇以及需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均无任何不良作用。经临床结果表1可见,观察组仅有5例患者出现双下肢疼痛,肿胀现象,其他患者均无异常[12]。而对照组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占总病例的13.33%。

综上所述,在常规的预防干预过程中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产妇预防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有着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伟,田宇剑,李界明,等.气压治疗防止腹部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9(9):921-922.

[2] 刘康,刘仲.腹部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7例诊断与防治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10,14(10):1101-1102.

[3] 王连菊,郭颖艳,殷爱青,等.气压治疗仪在治疗围产期下肢水肿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8(8):133-134.

[4]孙金梅,朱冬梅.二维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意义[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20):54-55.

[5] 刘青青,闵燕丽.气压治疗仪预防长期卧床高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3,6(6):92-93.

[6] 王会倩,王婷婷,李晓玲.气压治疗代预防重症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2):96-96.

[7] 李小红,卢丽为.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和BNP检测的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3,13(3):2149-2150.

[8]钟刚,许嵩,班自芹.妇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性疾病27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12(9):680-682.

[9]刘小倩.体位干预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2010,18(7):27-29.

[10]单淑凤.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J].中外医疗杂志,2010,29(12):60.

[11] 黄艳萍.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1(7):52-53.

[12] 杨弋弋.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2013,21(7):511-512.

(收稿日期:2014-04-23) (本文编辑:陈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