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抗凝治疗18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抗凝治疗肿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8例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抗凝治疗结果进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痊愈7例(38.9%),有效11例(61.1%),总有效率为100%,均治疗有效出院。结论 抗凝治疗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肿瘤患者是安全、有效、方便。

【关键词】 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的疾病,静脉内膜损伤、静脉淤滞、高凝状态成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公认的三要素,恶性肿瘤使患者血液成为获得性高凝状态,因此恶性肿瘤患者极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并发LDVT的几率为2%-30%,手术后为10%-50%[1]。抗凝治疗迄今仍是我们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虽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急性期也可手术治疗,但我们认为恶性肿瘤是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禁忌症,并且绝大多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抗凝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疗效。本院自2008年08月-2010年12月间共收治的18例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均给予规范的经抗凝治疗,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8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2例,年龄37-80岁,平均(58.5)岁。肺癌患者3例,结肠癌患者6例,食管癌患者2例,胃癌患者7例,所有患者的肿瘤诊断均经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确诊。所有患者均以下肢肿胀、疼痛为主要症状;均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所有病例血管彩超声示血栓均累及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及小腿静脉。其中左下肢11例,右下肢4例,双下肢3例,均为术后发生,发病时间为术后10天至数月不等,入院时下肢均明显肿胀,呈压凹性,测定患肢周径(以膑骨上15cm测定大腿周径,以膑骨下10cm测定小腿周径)均较正常肢体增加3cm以上。

1.2 治疗方法 抬高患肢20cm,同时给予抗凝治疗(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LMWH)5000U,2次/日,疗程5-7日,同时口服华法林钠片2.5mg1次/日,口服3次后复查出凝血时间,如INR值达2-3,5天后可停用低分子量肝素注射剂,如INR值未达到2可调整华法林钠片剂量,再口服2次后再次复查出凝血时间)。使用抗凝药物期期间(特别是口服华法林钠片时)要注意观察有皮肤瘀点(斑)、牙龈出血、血便或咯血等无出血倾向;有无过敏反应;要定时复查出凝血时间。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周,出院后门诊随访并继续口服华法林钠片约6个月。

1.3 疗效评价标准 ①痊愈:出院时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患肢周径与正常肢体周径差小于2.0cm,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检查显示深静脉完全再通;②有效:出院时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减轻,患肢周径与正常肢体周径差小于2.0cm,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检查显示深静脉部分再通;③无效:患者出院时临床症状、体征未见减轻或加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下肢深静脉显示深静脉较前无明显改善或加重。2 结 果

出院时痊愈7例(38.9%),有效11例(61.1%),总有效率为100%,均未发生肺栓塞(PTE)。患者出院后门诊随访并继续口服华法林钠片约6个月,其中15例患者无复发,2例未坚持随访6个月,1例患者出院后3个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患者出院后1个月未定期复查出凝血时间,出现便血、血尿后再次入院,入院后复查出凝血时间,INR值达6以上,给予维生素K1注射剂拮抗后出血症状消失,并重新调整华法林钠片剂量,经治疗后好转出院,坚持口服华法林钠片并定期复查出凝血时间,未再复发。3 讨 论

3.1 恶性肿瘤是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绝大部分恶性肿瘤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的变化[2],约90%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并发血栓形成。特别是恶性肿瘤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其术后高凝状态进一步增强[3],手术过程中长时间仰卧、长期肢体制动一直被认为是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手术时间>4小时,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增加。

3.2 要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主要危害是血栓脱落后形成肺栓塞,恶性肿瘤患者更易并发[4],严重时出现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远期危害可导致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影响肿瘤患者治疗和预后。因此,要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出现下肢疼痛、肿胀等表现,并且具有高危因素(既往有血栓形成病史、手术史、卧床>3天、年龄>70岁或肥胖等)者应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对下肢深静脉阳性诊断率>90%。此外,顺行性下肢深静脉造影被认为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金标准,但系有创性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加重血栓,或引起血栓蔓延和扩张,因此一般不作为首选。我院目前诊断以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为主要诊断标准。

3.3 预防是控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关键 提高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在邻近四肢或盆腔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避免内膜损伤。避免术后在小腿下垫枕以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鼓励病人的足和趾经常主动活动[5],并嘱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必要时下肢穿医用弹力长袜或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必要时可应用小剂量低分子量肝素预防。

3.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明确后要早期、及时、规律的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的目的是恢复阻塞静脉的畅通,阻止病程的进展、缩短病程、缓解症状况预防或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降低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和血栓形成再发的比例。在这组病例中作者重点强调规律的抗凝治疗,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发布的第8版血栓栓塞性疾病抗栓治疗指南中指出:合并肿瘤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建议长期抗凝,初期3-6个月,建议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6]。结合本组症例,作者认为长期抗凝是必要的,但皮下注射3-6个的低分子量肝素值的商酌,口服药物仍是长期抗凝的主要方式,长期规律的口服华法林钠片,定期复查出凝血时间,将INR值控制在2-3,根据INR值调整华法林钠片的剂量。由于长期口服华法林钠,患者一定要有良好的依从性,定期复查出凝血时间,本组病例有一例因未定期定期复查出凝血时间,结果出现出血的表现,后经用维生素K1注射剂拮抗后出血停止,再重新调整华法林钠片剂量。4 结 论

经过对本组病例分析作者认为:①恶性肿瘤可使患者血液发展成为获得性高凝状态,特别是因恶性肿瘤行胸、腹部或盆腔等广泛手术的患者均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必要时可以应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②规范的抗凝治疗仍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的治疗方式,且安全、有效、方便,但需要患者有良好的依从性。③抗凝治疗主要作用是阻止静脉血栓的蔓延和复发。

参考文献

[1] 程显声.预防肺栓塞重在加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0):2866-2869.

[2] Dintenfass L. Hemorheology of cancer metastasis; An example of malignant melanoma surv-+ival time and abnormality of blood viscosity of factors[J].Clin Hemorheol,1992,12(2):259-271.

[3] 张慧英,李宝红,冀菁荃,等.手术影响贲门癌病人血液流变性[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9,15(1):4041.

[4] 肖恭卫,彭小东.恶性肿瘤并肺栓塞198例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06):12-15.

[5] 陈廖斌,顾洁夫,王华,吴静.足踝主、被动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J].中华骨科杂志,2001年3月第21卷第3期:145-147.

[6] 郭伟,许永乐,贾鑫.规范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抗栓治疗——第8版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抗栓治疗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年12期:1031-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