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在甲状腺外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解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且与临床医学相衔接的基础课程,是学习、掌握其他学科特别是手术学科的基础。普外科学,尤其其分支科目血管甲状腺教学所涉及的局部解剖学知识比较复杂,基础理论抽象、深奥,医学生普遍因为其难以掌握而容易失去兴趣。我们在甲状腺外科教学中融入相关解剖学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解剖学在甲状腺外科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中将疾病引入解剖,可以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甲状腺疾病”章节时,开始就引入颈部的解剖,详细阐述其位置、外形、结构特点及毗邻的重要器官组织等,进一步讲解产生其疾病的症状、危害,学生兴趣被很快提升。因为几乎所有学生都听说过“甲状腺疾病”,因而学生会非常关心疾病的发病机制、症状及治疗。这样学生就会顺着老师的讲课不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增加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例如“结节性甲状腺肿”出现的颈部肿块,查体可摸到1cm以上结节,多质软或韧,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可随吞咽上下活动。会产生什么危害呢?这时启发学生联想,学生会很容易理解,如压迫气管、喉返神经所致声嘶,在教学中可以结合B超,检查提示甲状腺形态正常或肿大,一侧或双侧甲状腺可有单个或多个结节。这些结节可为囊性、混合性或实质性;呈椭圆形。结节的周边可有声晕。形态或可不规则;边界或可不清楚;血供或可丰富;实质性结节可出现后方伴声影的粗大钙化,但一般不伴有微小钙化。让学生明白疾病所在部位,从而进一步理解疾病的原因及症状。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也增加了做医生的兴趣与使命感。 让学生明白,疾病的发展变化与相应器官的解剖结构、位置及毗邻等因素同样密不可分。

二、解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局部解剖学教学模式与临床实际应用尚有较大差距,尸体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及器官模型,在解剖实验之前对解剖部位做详细全面的了解。利用实验室的多媒体,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图、物结合讲解启发。也可通过网络资源进行有关疾病诊疗研新进展情况的展示,以便引起学生的关注,积极开发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和创新意识。通过以上措施,学生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有效地利用尸体资源,以弥补资源缺乏的弊端。

尸体解剖紧密结合临床做尸体局部解剖前,首先讲清该器官组织产生疾病的特点。目的是强化记忆所学解剖的基本理论,再通过所学解剖理论将临床现象产生的机制加以分析说明。一定要坚持让学生亲自解剖尸体,只有这样,同学们才能真正了解局部解剖结构,巩固了基础理论知识。例如在解剖甲状腺时,可以联系甲状腺术后并发症的例子,该处毗邻喉、气管、喉返神经、喉上神经、甲状旁腺等。(1) 呼吸困难和窒息:其原因有①伤口内出血压迫气管;②喉头水肿;③气管塌陷。(2)喉返神经损伤:主要是手术操作直接损伤,如切断、缝扎、钳夹所致。(3)喉上神经损伤。(4)手足抽搐:手术时甲状旁腺被误切除,致使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血钙下降。引起手足抽搐。(5)甲状腺危象:多由于术前药物准备不够,甲亢症状未能很好地控制,则术后易产生甲状腺危象。

三、课程设置

目前大多高校基础局部解剖课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而临床外科则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教学的教材和教师也完全没有联系。这种课程安排相关性差,导致系统整合性差,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性差。可以做以下改进设置,解剖课和临床外科同时间学习,这种模式促进了解剖和临床医学的结合,两者融会贯通,减轻了临床课教师基础课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也便于基础课教师的抽象的基础教学,加强了学生理解记忆能力,提高学习兴趣,避免知识的脱节。

总之,将解剖学应用于普外外科学临床教学,是一种基础教学联系临床教学的尝试,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及临床思维能力,有利于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很强的临床实践能力,还要精通解剖学基础知识。当然临床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每一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充实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赵士杰,许向亮.局解教学与临床相结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71-72.

[2]李文海,王正东,刘自力等.制作多媒体课件优化局部解剖学教学模式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3):195.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