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高新区:打造大湾区创新中心核心枢纽

在2017年国庆、十九大期间以及2018年两会期间的天安门广场上,有特殊的“巡逻员”在巡逻执勤任务,保障国家群众的安全。这些“巡逻员”没有血肉之躯却是钢铁之体,它们便是警用巡逻机器人。这种犹如在科幻大片中才会出现的巡逻机器人,应用在中国多个警用场景里。这款警用巡逻机器人其实来自广州高新区的创新企业高新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新兴科技”)。

高新兴科技人力资源中心人才发展经理沈泽权告诉记者:“集团1997年成立,2010年上市。当时集团决定把总部放在广州高新区一方面是因为该区对企业的鼓励优惠力度大、政策优势多;另一方面是看中这边有集中的创业创新环境,众多创新型企业落户科学城、知识城等,造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高新兴科技对于广州高新区创业创新环境的认可正是众多区内企业心声的缩影。那么广州高新区究竟将如何在“双创”中高质量发展?据了解,广州高新区将扭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创新驱动上发力,奋力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剑指大湾区创新中心核心枢纽,为建国70周年创造高质量发展新的更大业绩。

剑指大湾区创新中心核心枢纽

广州高新区于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实行“一区多园”(广州科学城、天河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民营科技园、南沙资讯园)的管理体制,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名列第9。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州高新区科技企业加速器视察,肯定广州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

据了解,广州高新区位于广州东部,与东莞、深圳乃至香港的科技创新区域连成一片,成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起点。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未来,广州高新区将全面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推动与港澳地区的科技合作交流,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中心核心枢纽。

其实,广州高新区在园区、基础研究、高校、企业研发等多方面早已与港澳有开展科技合作。例如,2018年以来,香港科技园和广州高新区多次进行互访,对合作开展大湾区疫苗研发生产、共同推进生物材料进出口绿色通道、推进新药临床试验认可以及设立香港科学园(广州)孵化中心等事项进行讨论,形成共识。广州高新区积极推动与香港高校的交流及科技合作。目前正在推进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通过区内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和浙大华南技术转移中心,与香港理工大学开展技术转移合作。

下一步,广州高新区将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依托区域产业和环境优势,重点实施“1、2、3、3、10”工程,打造创新平台,强化制度供给,持续提升与港澳的科技合作水平。

广州高新区将精心打造“1个”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全力推动“2个”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推动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粤港澳创新中心、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两大创新中心建设。激活“3个”创新主体的活力:广州高新区推进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高校、科研机构3个重点创新主体之间高效合作。建设“3个”特色孵化器:全区建设3个以上有“港味、澳味”,适合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并具有良好的示范性的孵化器载体。出台鼓励与港澳科技合作10条政策:探索实施港澳人士在高新区创新创业享受创业资助、社会保障、子女优学、“港人港税、澳人澳税”、执业资格认定等政策。积极探索解决海外资金过境、科研要素快速通关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设立港澳科技合作专项,鼓励协同创新,港澳孵化项目落户。

创新機制实现“双创”生态升级

近年来,广州高新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从创新创业发展生命周期出发,大胆创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四个“黄金10条”;针对重点创新领域出台“文创10条”、“区块链10条”、“跨境电商10条”和IAB产业专项政策;针对人才和知识产权出台两个“美玉10条”;针对创新创业投融资、民营及中小企业出台“风投10条”、“民营及中小企业18条”;针对科技创新转化机制提升制定 “1+7”科技政策体系,出台《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办法》、《鼓励创业投资基金参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办法》等政策。为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撑,形成“金镶玉”组合,率先在全国打响制度供给品牌。2018年财政用于科技创新的资金超过37亿元。

广州欧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熊四明表示,近年来广州高新区不管是机制政策创新方面还是创新创业氛围方面都有明显的力度增强。“所以说对于政策方面的支持,我们深有感受。”熊四明说:“其中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对于人才住房的政策还有税收的优惠,这对高新技术企业吸引优秀人才有很大的推进。而作为一家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高新企业,我们最近也在研究解读广州高新区对于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希望可以得到政策的支持。”

政策出台后,如何真正兑现也相当重要。对此,广州高新区打造以“一口受理、内部流转、集成服务、限时办结”为核心的“一门式”政策兑现服务特色品牌。2018年,全区共有57项政策、184个事项、12个部门协同开展“一门式”政策兑现服务,共兑现10073宗。自2016年4月以来,全区已累计拨付超过20000宗,受惠企业超4000家(个人),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超150亿元。

此外,广州高新区创建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其获批广东省首个“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 ,获评“2018年度中国十佳营商环境示范县市”,成立北上广深四个特大城市头一个、全省首个营商环境改革局,正创建国家级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该区深化全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全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改革试点。广州高新区还设立了广东省首个行政审批局,开展“承诺制信任审批”“订制式审批服务”“来了就办、一次搞掂”等特色改革,打造全省首个企业开办“无费区”,在全国首推“秒批”政务服务事项,涉企证照实现“44证合一”,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从原来110个工作日缩短至15个。

以人才为核心强化“双创”就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广州高新区因此以人才作为核心,实现“双创”就业全面强化。首先,广州高新区打造国际人才港。充分利用毗邻港澳和地处珠三角核心地带的地缘优势,强化人才集聚“引力波”,以人才带动技术、产业、市场、资本等要素进驻整合,实现引智带动引技引资引市集成突破,成建制引进王晓东、施一公等院士人才团队,吸引3000多名海外留学人员在区内创新创业,创办公司700多家。目前,全区拥有高层次人才近700人。

另外,广州高新区打响人才服务品牌。在全国首创“上管老、下管小”的人才服务模式,从引进到创业到居住到生活提供一条龙服务,实现人才服务全链条、全覆盖,建成人才养老公寓、幼儿园等服务配套设施,筹集各类人才住房6000套。发放人才绿卡214张,进一步在签证、出入境、社会保险、知识产权保护、落户、永久居留、子女入学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坚持引才与育才并重,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渠道。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研发机构、高校院所、区公共技能实训基地等平台,培育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年培训鉴定量5万人次。

“目前,我们公司也有引进了很多人才,包括像通信行业、电子信息行业里面的。因此,我们也会享受广州高新区关于人才政策的服务以及配套。例如说,区里的人才公寓、公租房等的份额是分配到企业的,那么企业就可以分配给员工居住。还有人才绿卡这种面对高精尖人才的,人才可以个人去申请。这么一来,从普通员工到高层次员工都是可以享受到相关的人才政策优惠。所以,這些优势让我们企业的吸引力更大,更容易引进优秀的人才加入,帮助创新发展。”高新兴科技人力资源中心人才发展经理沈泽权说。

广州高新区还首创人才工作集团,建设国际人才城,搭建人才创业新载体和人才融资新平台,探索人才工作市场化企业化路子。设立50亿元黄埔人才基金,强化人才、项目、资本的投融资对接和创新创业扶持,形成人才创新创业多元支撑。启动创业英才创业资助兑现,降低创业企业人工成本,不断激发各类群体创新创业活力,2018年扶持自主创业2172人,创业带动就业9292人,审批创业补贴资金约1722万元。全区96个创新创业孵化器、加速器和35个创客空间,共吸纳社会各层次人才63134人就业。

以创新成果转化实现“双创”提升

广州市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广微”)主要从事微生物发酵、生物医药、微生物检测、环境微生物等领域的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2008年经认定批准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

原来在其他区域的广微在10年前选择落户到广州高新区。问到原因,广州市微生物研究所净化产品检测室主任徐国洋表示,广微是看重广州高新区的行业创新环境,以及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完备。这样将让广微可以更好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创新科技成果。“广州高新区聚集了大量生物医药企业,而我们作为科研单位则可以利用这样的行业环境优势更快地进行成果转化,让创新成果最大化地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广微关于有效率地成果转化的例子正是广州高新区创新成果转化实现“双创”支撑体系提升的缩影。据悉,广州高新区集聚开放式创新型研发机构。如今,区内建成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21家,占全市近50%。园区集聚各类高端研发机构1036家。

广州高新区围绕培育具有原创型和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挂牌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引进了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十大研究学院之一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合作共建了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平台,将军事医学研究院极具优势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药创制、核化生特种医学、热带医学、医疗器械和装备等领域技术、人才和成果落户广州国际生物岛。

以孵化模式创新升级“双创”平台

除了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与人才,广州高新区也紧紧盯住创新型初创企业,为创新创业提供核心载体,按照企业成长路线图,以孵化器为核心,向产业链两端拓展延伸,构建了“预孵化-孵化-加速”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

目前,全区已累计建成35家创客空间,其中国家级创客空间9家,省级以上创客空间15家,市级以上创客空间28家。累计建成孵化器96家,孵化器总面积达600多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0家,省级以上孵化器22家,市级以上孵化器63家,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孵化器集群和孵化器创新发展的先行区域,园区累计孵化科技企业4197家,在园企业3629家。

广州高新区出台政策创新推动孵化器全面升级。出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区进一步加快各类孵化器发展实施意见》、《区创客空间认定和扶持办法》、《区大学生科技企业扶持办法》等扶持政策,将民营孵化器纳入区孵化器管理、考核体系,并享受同等政策和服务,鼓励区内企业盘活旧物业和闲置、低效用地,就地实现功能转换,扶持新型孵化平台建设,在场地租金、研发经费等方面,给予科技创业企业补贴。

创造条件支持企业内生创新,不断催生新的创业项目。以视源电子作为例子,它是区内孵化器成长起来的民营高科技企业,通过内部员工技术创新、体外孵化,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内部创新发展产业链条,在智能家居、汽车电子等领域成功孵化20家子公司,取得专利超2500项。

外延孵化模式产生强大的创新创业聚变效应。广州高新区鼓励骨干科技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孵化新项目。例如,达安基因在分子诊断技术及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应用上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该公司依靠自身的品牌、销售渠道、技术支持、融资渠道,向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孵化300家中小生物医药企业聚集发展,已有13个项目在新三板挂牌,10个项目进入Pre-IPO。

以知识产权改革为“双创”护航

4月30日,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下称“中国广东中心”)在广州高新区挂牌,承担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快速协同保护的职能。知识产权保护是全球创新主体关心的话题,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广州高新区在支持“双创”发展方面以知识产权保护与改革保驾护航。

如今,该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获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先进集体”。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广州“一带一路”版权产业服务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等知识产权机构投入运营,引进北京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联盟,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在创新创业中的支撑作用。

广州高新区创新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推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合作在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3家单位设立首批“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搭建了专利审查员与专利工作者在专业技术、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互助交流平台,让企业在专利申请、分析检索、预警布局等方面得到审查员量身定制的培训和指导。

集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数量达75家,其中包括14家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或品牌培育机构,服务内容涵盖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商用化、咨询、培训六大领域,形成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

另外,该区建立多元化知识产权纠纷化解渠道。设立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引进广州知识产权仲裁院,深化与广东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合作,打造知识产权授权、确权、维权快速保障体系。推动中国贸促会知识产权服务中心设立广东分中心,建设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联盟和援助服务平台,提高外向型企业知识产权海外布局意识和摩擦应对能力,推动企业开拓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