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概述

【摘 要】核医学科主要是利用非密封放射性核素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场所,核医学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包括物理性因素、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心理社会性因素。为保护从事核医学护士的健康,必须加强职业防护,采取各种针对性措施保障护士职业安全性。

【关健词】核医学;护士;职业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93-01

职业危险因素自从职业医学之父Bemadio Ramazini 提出这个概念之后,职业危险因素就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核医学主要是利用非密封放射性核素进行诊断和治疗,因具有安全、可靠、快速、灵敏及有一定程度的特异性等优点而在临床得到普遍应用[1-2]。但是由于在核医学诊治中使用的放射性药物及患者的排泄物等均是非密封源,如果处理不当极易扩散,对医护人员危害极大[3]。造成各种不同的职业性损伤[4]。因此,对核医学科护士,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加强职业危险因素的防范[5]。核医学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包括物理性因素、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心理社会性因素[6]。

1.物理性因素

1.1 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是核医学护士在工作中最主要最危险的职业危险因素。主要是在工作中接触核素131碘。131碘是一种具有放射性的物质,用来治疗甲亢的主要药物,容易挥发,核医学护士在发放131碘过程中虽然都穿防护服,但是手、头面和脚都是外露,都有被辐射的可能;防护服表面污染,穿防护服出操作区的辐射,核素治疗的复查;患者在治疗或诊断性食入131碘后,随呼吸,唾液排汗造成空气污染;同时大多数患者在口服131碘注射后不愿到规定的候诊室休息,加大了护士被照射的风险因素。核医学科的防护与放射科不同,核医学科最多能隔挡40-50%放射性的物质,核医学科护士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可因蓄积作用所带来更大更多的风险。如会导致晶状体浑浊,白细胞减少,长期风险包括患癌机会增多,也有可能导致生育能力下降和后代出现异常的机会可能会增高。

1.2 针刺伤 针刺伤是医院最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核医学科护士工作紧张而繁忙,更易发生针刺伤。通过针刺伤传播艾滋病(HIV)、乙肝(HBV)、丙肝(HCV)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被污染针头刺伤后, HIV 的感染几率为0.3%, HBV 的感染几率为6%~30%,HCV的感染几率为1.8%[7]。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统计显示: 在卫生行业及相关部门工作时被HIV、乙肝、丙肝及其他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的人数有上升趋势[8]。国内大量研究证实[9]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职业群体,由于核医学科护士的特殊性,病人是否有传染病往往不明确,一旦护士的皮肤黏膜有破损就有被感染的危险[10] 。

1.3 紫外线,治疗室、留观室、候诊室经常使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紫外线对人体眼睛和皮肤有刺激性,直视会造成眼炎。

2.生物性因素

核医学科一般设置在一楼,环境比较阴暗潮湿,容易引起微生物的繁殖与滋生,室内通风受到限制,导致空气致病微生物含量增加,通过飞沫传播疾病。

2.1 病毒 病毒是最常见的生物性危险因素,临床上以艾滋病毒、乙肝、丙肝为主。美国CDC监测报道[11]: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务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

2.1.1 (HIV)感染。艾滋病即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由HIV病毒引起,现已从HIV阳性者的血液、唾液、眼泪、精液等分离到HIV。护士因职业接触HIV携带者血液而感染者已有报导[12]。

2.1.2 HBV感染。我国属于乙肝高度流行区,我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者率为9.57%[13]。乙肝病毒是一种血液传播性疾病,通过针刺伤或锐器损伤是感染HBV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乙肝病毒的致病性较强,被针刺伤时一般只需要0.004u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易感人群发生1次HBV污染针头刺伤后感染的机会为6%-30%。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长期接触患者的组织、血液或唾液或被患者污染的治疗器械非常普遍,有报导治疗器械被HBsAg污染率高达7.64%[14]。近年来,随着乙肝疫苗的广泛应用,HBV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接种乙肝疫苗后保护率在70-90%免疫效果可持续3-5年[15]。

2.1.3 HCV感染。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

2.2 细菌 核医学科护士在工作中常见的致病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器具和衣物中,通过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

3.化学性因素

核医学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而使自身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院资料显示[16]:医院至少使用159种对皮肤或眼有刺激的物品,135种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学物品。

3.1 消毒剂。84消毒剂,戊二醛,碘伏等是常用消毒。84消毒剂,戊二醛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和刺激性,长期吸入混有高浓度的84消毒剂,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84消毒剂,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睛灼伤、皮肤过敏、胸闷、气喘等。调查证实[17]:1.0PPm浓度的甲醛可刺激皮肤、眼、鼻、咽、喉及肺,引起变态反应、哮喘。

4.心理社会因素

工作压力,护患之间关系压力。在处理护患关系这一环节中,护士往往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会带有紧张情绪。据调查发现: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比一般人群差,其中30~40岁是心理障碍发生最多的时期。

4.1 暴力及语言攻击 核医学科病人情绪容易冲动,病人及家属情绪不稳定,容易对护理人员的言行产生误解,容易引发争端,如会秽语辱骂或动手殴打护士。在类似的情况下,护士成为弱势群体,不仅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还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创伤,使工作热情大大受挫。

4.2 精神或体力疲溃。核医学科护士由于受到核辐射的危险,精神高度紧张,容易疲劳,如不能进行合理的调整,持续的紧张和劳累将会导致精神和体力的疲溃,严重的还可导致神经、消化、内分泌等系统的慢性疾病[18]。

4.3 竞争与竞聘 随着医疗卫生系统对竞争、竞聘机制的引入,使护士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 李传琼,崔邦平,代文莉,等.核医学科护士职业风险防范措施的探讨[J].中国医学论坛,2005,25(5):373.

[2] 马庆杰,罗云霄.核医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6.

[3] 黄善珠,韦琼兰.供应室护士的职业危害认知调查及自我防护对策[J].广西医学,2009,31(2):263.

[4] 陈祖辉,王声湧.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心理暴力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6,6(12):1038.

[5] 黄小红,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2006.16(7)749-750.

[6] 张利然,刘丽萍.临床护士职业伤害防护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7,6(13):1562.

[7] 罗 洪,余 筱. 美国医护人员被锐器伤害的有关管理法规[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78.

[8] 李映兰.介绍美国护士的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2,38(8):116.

[9] 周晓荣,临床护士自身防护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2.16(8)445.

[10] 魏丽丽.护理职业防护与管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9.

[11] 戴青梅,王文英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

[12] 刘振声,余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724-726.

[13] 穆海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J].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2002,23(4):526-527.

[14] 陈文光,蒋景华,章泽豹.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10):1 151-1 153.

[15] 徐华、黄勋.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724-726.

[16] 魏丽丽.护理职业防护与管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9.

[17] 戴青梅,王文英.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

[18] 吴亮军,黄俭强.急诊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范措施[J].护理学报,2006,13(10):24-25.

作者简介:

姓名:陈考章,女,出生年:1976年,籍贯广西柳州,职称:主管护师,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核医学,工作单位: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核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