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首都科技资源能量 促进生物医药领域招商

帮助企业用好、用活、用足首都各类资源,特别是科技资源,做好重大项目的落实工作,是北京市科委在开展利用科技资源促进产业发展的工作中形成的共识。如何用好、用活、用足首都的科技资源是北京市科委长期思考的问题。在促进生物医药领域的招商方面,市科委首先是利用首都科技资源为京区企业和已经投资北京的企业做好服务。工作重点放在“安商、亲商”方面,通过提供及时到位的服务,为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从而树立其投资北京的信心,进而加大其投资力度或为新的投资做出良好示范;其次是利用首都科技资源,吸引新的优质资本和实业资本在京投资。工作重点是关注新增投资项目和招商线索,选择适当时机利用北京的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从企业需求出发,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2004年,整合京区科技资源,支持其与实业资本的结合,得到市科委领导高度重视并亲自参与;调动了一批以军事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北大、中研院为代表的单位,进行科技体制变革的积极性;吸引了一批以华源生命、扬子江药业、上海绿谷、江中集团、海南养生堂、湖南泓鑫、通化东宝为代表的企业,参与整合科技资源,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利用重大项目 整合京区优质资源

在整合资源,吸引优质实业投资的实践中,科技重大项目的实施是资源整合的有效手段。如2003~2004年度,市科技计划在化药、中药、生物制品三大领域实施的四大项目,极大地推动了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同时以企业为核心团结了各方力量,推动了科技体制改革进程。

北药集团、同仁堂、中国生物、四环科技等骨干企业是支撑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重大科技项目的启动实施推动其与首都创新资源紧密结合,使技术创新真正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引擎”。

北药集团

继参与并推动北药集团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共建药物分子设计中心致力于源头创新后,北京市科委积极启动2004年重大科技项目缓控释制剂技术平台建设,旨在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与此同时,市科委充分发挥桥梁作用,促成了北药集团多项技术合作项目。目前,北药集团与华源的战略合作,已基本完成审计评估,华源拟出资10亿元,占股50%;与日本生物载体研究所DNAVEC已正式签约,进军生物技术领域,引进治疗下肢坏疽的品种;与清华工研院的深入合作已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

同仁堂集团

为充分利用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科技资源,市科委与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此基础上促成其与同仁堂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共同组建中药复方国家工程中心,2003年底组建,2004年3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建立。与此同时,市科委于2003年12月启动了由中研院和同仁堂共同承担的“名优复方中药二次开发”项目,旨在针对同仁堂六味地黄、乌鸡白凤、牛黄清心等传统名优品种进行内在质量的提升,这将有力地推进企业“大品种”战略的实施。市科委与同仁堂共同发起成立的同仁堂发展委员会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成为企业科技的最高决策机构。

中国生物技术集团研发中心

自吸引中生集团在京组建研发中心后(一期投资7000万),中生集团继而以天坛生物为核心开始整合其疫苗产业,现已完成收购长春所水痘疫苗项目的股权,拟继续收购上海的水痘疫苗。在市科委、发改委的共同推动下,天坛生物已正式申报国家疫苗工程研究中心。

设立招商专项 吸引实业资本进京

为进一步吸引京外、境外资本投资北京医药产业,北京科委于2003年预留专项资金设立招商专项,并制定了具体的操作规程。目前已明确列入招商专项并将于近期启动的医药项目是甘李生物的重组人胰岛素项目,该项目的启动无疑为进京的实业资本、为科研成果的京区产业化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继重组人胰岛素项目后,已组织海南养生堂投资北京万泰基因重组戊型肝炎疫苗产业化项目、华源集团投资的北京华源现代中药新药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中集团投资化合物中药一类新药(9714)防治老年性痴呆项目等,拟推荐进入招商专项程序。

甘李生物

由吉林通化东宝集团与北京甘李生物技术公司共同出资1亿元,在京建立基因工程胰岛素产业化基地,设计生产能力达到3吨,将成为世界第三大胰岛素原料药生产基地。目前两个新型制剂品种正在进行III期临床研究,企业已于2004年3月获得生产许可,7月正式投产。鉴于对北京发展环境的信心,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近期又决定加大在京发展的力度,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购买土地40亩,投资2亿元左右,建设生物制品生产基地。北京市药监局已批准筹建。此项目已列入2004年招商专项的重点启动项目。

万泰药业

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是养生堂集团旗下从事体外诊断试剂和基因工程疫苗研发与生产的生物医学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艾滋病诊断试剂市场占有率全国排名第一。万泰和厦门大学合作开发的戊肝疫苗,拥有国际专利,是国内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疫苗,具有垄断市场的可能。为了充分利用北京的市场优势和人才优势,便于公司统一管理,在市科委及其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的推动下,万泰董事会已决定将戊肝疫苗产业化基地落在北京生命科学园,预计总投资1.3亿,已于2004年3月底正式开工。目前该项目已上药审中心临床会,正在等待补充材料通知。

华源现代中药

华源生命与北京大学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心已正式签约,共同组建北京华源现代中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并将申报国家发改委现代中药工程中心建设工作。市科委及其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直接引导其与多家实业资本接触,并最终促成与华源的合作。目前北京华源现代中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进入注册准备阶段,已完成公司章程的撰写。一期投资3000万元,在资金到位、注册完成后,拟推荐市科委招商专项的申报工作。

早期介入支持 推动成果就地转化

科技项目的早期发现、早期培育是推动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的有效手段,如市科委1997年就曾将军事医学科学院汪海教授研制的抗高血压药947项目列入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并对项目进行了全程跟踪、策划和宣传,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并推动了该项目的产业化进程。

赛德维康研究院

早在1997年,军事医学科学院汪海教授研制的抗高血压药947项目就获得北京市科委的支持,2001年,在完成临床报批文件时,以3000万元转让给北京赛德维康研究院;2003年10月该项目获得临床批件,2004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赛德维康在亦庄建设的研发中心二期建设生产基地,预计2005年6月竣工,2005年年底投产。

北京和众华信

该项目是2003年市科技计划支持项目。北京和众华信与人民医院肝病所合作,以1400万美元买断德国拜耳公司抗乙肝药物9402,下一步将在北京完成临床研究及申报工作。目前,和众华信公司已着手在京建设产业化基地。

推动院所改制 建立新型研发机构

以“四院四校”为代表的中央在京科研机构是北京创新资源的核心。近年,我们抓住院所改制的契机,依托上述科研机构的研发优势,积极引入实业资本,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建立了一批以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的新型研发机构,通过产、学、研的融合,将大大提高新药研发和转化效率。目前江中制药、东盛科技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出发已先后斥资与军科院、医科院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上海绿谷与军科院共建现代化中药和天然药物工程中心的合作也于2004年7月中旬正式签约。

江中军科

军事医学科学院与北京市的合作由来已久,是北京重要的科技力量,该院二所承担了北京市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肝脏及重大肝病的蛋白质组研究”,此次与江中集团合作共建的蛋白质组中心(正旦科技),是吸引优质实业资本参与应用基础研究的有益尝试。该中心同时承担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化合物9714 防治老年性痴呆的中药一类新药临床前研究”。目前,该项目已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正式奠基开工,拟作为招商专项推进。为巩固我国蛋白质组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前沿地位,北京市与军事医学科学院联合,于2004年10月共同主办了第三届国际人类蛋白质组大会。

上海绿谷

作为优秀民营实业资本,2004年销售收入10.8亿,纳税1.4亿,目前在上海、安徽、广州、西安建有基地,并与军科院六所有长期合作关系。绿谷集团董事长吕松涛一行于2004年5月14~17日来京考察,拟加强与六所的合作,建设以天然药化为基础的中药研究开发平台,并整合生产、市场业务,在京建立集研发、中试、制剂于一身的准总部。此项目为典型的科技资源整合产业资本的案例,中心在2003年10月开始与绿谷接触,并与六所、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合力,影响其投资策略,吸引其来京投资。作为技术平台绿谷曾希望在上海建立研发中心,在六所的坚持下,决定投资北京。日前已形成初步方案,总投资4亿元。

中国医学科学院

200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与协和医科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全面支持协和在北京的发展。目前已形成南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校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校区和东单校区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医科院和东盛科技公司等共同出资1亿元成立投资公司。目前东盛科技的5000万元和风险投资的1000万元已经到位,医科院以对外投资及无形资产出资。新公司主要负责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协和生物医药研发基地的建设(其中部分已经启动和开工)和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孵化器建设。

协调相关委办 合力助推项目进展

企业在京区发展遇到困难和阻力是正常现象,关键是要帮助企业及时解决问题。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市科委积极协调市发改委、规委、工促局、中关村等相关委办,并在各委办的大力支持下,在人才引进、政策服务、园区入驻等企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上形成配套服务体系,在具体项目上合力助推,大大提高了引进效率。如江中制药与军科院共建研发中心项目,北京市副市长范伯元支持召开委办协调会,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极大地推动了项目的进展;湖南泓鑫集团增资天惠药业、万泰戊肝项目的在京实施产业化等项目,也在市科委、发改委、工业促进局、药监局等相关委办通力支持下,顺利推进。

湖南泓鑫集团在投资怀柔西洋参产业基础上,继续加大规模化推广和经营,在怀柔、延庆和密云的种植面积已超过万亩,“北京西洋参”已经成为中国的知名药材品牌,是生物医药领域“涌泉行动”项目。在委领导的推动和生物中心的具体推进下,天惠投入资金1000万元建设原参加工车间;中药饮片和制剂生产车间近期将通过GMP认证,并积极推动西洋参种植基地通过GAP认证。

满足企业需求 提供个性化过程服务

在工作的实践中,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也锻炼出一支年轻、专业、敬业的队伍。探索规律,研究先行,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究行业发展规律,掌握企业的发展需求,开展科技资源招商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专人负责,全程跟踪确定的重点项目,实行项目管理制度,专人负责,一跟到底,及时发现企业的具体困难和发展需求,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和协调,保障项目顺利进行。

诺和诺德研发中心

出于对中国市场潜力和北京人才资源的信心,诺和诺德公司决定加大力度建设中国研发中心,近期将把原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研发中心迁址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预计2005年,该中心研发人员规模将达到50~60人。目前市科委及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与北京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正在帮助诺和诺德公司的技术合同享受在京研发机构税收优惠政策。

立足产业优势 整体宣传策划

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宣传策略,注重北京生物医药整体形象的设计,同时以科技资源、信息政策中心、标志辐射性市场、京药品牌、南北两翼的发展格局作为宣传重点,取得了比较好的宣传效果。如2003年10月组团赴上海参加第八届中国医药器械及成果展,以“一个中心、两大集团、三大园区及专业服务体系”为核心设计,第一次整体设计宣传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取得了展会、展商的高度评价,引起业内同行的广泛关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是北京生物医药产业面向国际的重要窗口。已经连续主办七届的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累计邀请到会的海内外知名企业家近百名,已成为海内外工业界、学术界权威聚集和交流的重要平台,许多的原始信息、合作均来源于此。

扬子江研发中心

扬子江研发中心(北京海燕药业有限公司)已正式注册,并签订了土地出让合同,2004年7月开工建设,预计2005年10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项目总投资2.5亿。项目将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组织建设,在前期施工的同时,将开展未来业务的设计,目前公司正在开展人才招聘、项目选择等工作。

深圳赛百诺

作为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今又生”的研究和生产厂家,该公司目前正在积极安排生产和上市等有关事宜。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多次与赛百诺公司总裁彭昭晖接触,支持其在北京进行治疗应用和市场推广,安排其委托人吕有勇和詹启敏教授考察诺和诺德待租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