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要]通过分析传统中医的传承现状,从目前传统中医的传承重点、传承模式、西方医学模式等几个方面指出当前文化传承中的若干问题,并对如何传承和发展当代中医文化提出建议。

[关键词]传统中医;文化传承;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6(b)-0118-02

传统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在中华民族独特文化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对疾病、养生的独特理论体系,是支持和促进整个传统医学发展的根源。该文通过对传统中医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从而保持中医文化拥有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1中医文化的传承现状及问题

1.1中医文化的根源和发展

当今“文化”概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中国文化从炎帝始上下五千年,中医文化从有文字记载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中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理论的传统医学,是“致中和”(讲究阴阳气血平衡)的医学,是构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医学,是治未病的医学。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医的源头,中医的发展如果缺少了文化源头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岐黄文化是现代中医的根和源。内容直接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人与自然的和谐,且成书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作为岐黄文化的核心巨著,集中对天、地、人三者统一和谐的整体思想进行了阐述,是中医学传承千古的不朽之作,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世张仲景等各医家均以《黄帝内经》的治疗思想和时间养生为基础,将中医文化充分融入到临床中去,使中医药的治疗效果极大地提高了。

中医药传播的物质基础就本草学,是运用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古人认为“五谷为养、五蔬为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几千年来,这些原则一直指导着中华民族的膳食结构,在全民族的身体健康和繁衍昌盛的保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医从老庄道家那里接受了养生思想,养生文化继而迅速发展成为中医整体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神养、居养、气养、形养、药养、食养、术养等多种方法,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国老百姓生活中自觉不自觉采用的保健手段。

饮食文化、养生文化和医药文化,都是中医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至今还指导着中医临床。

1.2中医文化的研究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中医生存的土壤和思想方法的源泉,割裂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将不复存在。目前,对于中医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中医文化的根源、中医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医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等领域;对中医古籍的整理和校勘工作也有较大的发展,但这些研究大多是文、史、哲学者所做,真正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临床工作者,就中医文化的深入研究并不多见,造成了研究内容和临床实践相脱节,无法使这些基础研究真正的推动和指导临床的发展。脱离中医临床谈中医文化、脱离现代文化发展谈中医文化、脱离时代发展、人类健康事业谈中医文化,难免导致理论和实践的分离,影响中医文化的系统化研究价值。

1.3中医文化现代传承的几个问题

1.3.1传承重点不明确近20多年来的中医临床及科学研究,使得中医学已被分解为中医、中药、针灸、养生保健、中医文化等各自传习运行的“体系”,在中医、中药领域又细分为各个临床亚专业如中医妇科、中医外科等。大部分临床中医师注重的是各自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争取实现专业上的突破,对于专业以外的知识涉及极少。中医专业的不懂中药、针灸,针灸专业的不懂中医、中药,中医、中药、针灸都不甚了解中医文化,业界早已司空见惯。整体观念是中医临床的思维基础,对中医文化的分解直接造成了这个基础的丢失,使得现代中医学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更偏向于西方医学。

1.3.2传承模式变化目前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规模,各大中医药院校招生人数大大增加,中医药队伍不断壮大。但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对于中医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从课程数量上看,临床类课程比例大大超出中医经典教学;从课程安排上看,与中医文化学习相关的古文基础、医史、医理等课程实质上已处于可有可无状态;从教学方式上看,大班、大课的教学使中医经典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教学,无法深入体悟。相比传统的师带徒模式,这些现代教学模式使从未接触过中医的青年学生根本无法深入了解中医文化,将中医文化融入自己的思维模式更无从谈起。

1.3.3西方医学模式的影响在中医文化普遍不被重视的过程中,西方医学模式在国内发展迅猛,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其规模已大大超出传统医学。在西方文化对国人的冲击下,西医思维方法对中医院校学生的影响巨大。在中、西医知识同时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教育模型的转化,数理化模式的影响,西方医学实证思维模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继而在学生中成为既定思维模式,传统思维方式对初学者不容易掌握理解,想要再成为中医药学生思维模式中主导模式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很多青年中医其临床思维其实是西方医学而非传统中医,再谈什么中医文化传承对其无法形成共鸣,文化对临床的推动也失去了实质意义。

2新形势下如何传承中医文化

2.1树立中医人的责任意识

当代中医人应以传承中医文化为己任,把中医事业传承发展下去。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医有过辉煌,也有过挫折。新文化运动后,中医作为“伪科学、旧文化”一度成为被批判的对象,以西方医学为标尺对中医科学性的否定第一次对中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形成了中医药现代性、科学性以及存废之争和中西医结合展开论战的历史根源。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使打击消灭中医药的错误路线得到了纠正,中医药事业有所恢复,在有识之士的努力下,使中医药文化从濒临灭亡的困境中走了出来。尤其是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之后,民众再一次将目光投向中医药。在历经沉浮之中,传统中医的功绩是无法磨灭的,中医药向前发展的脚步仍将继续,但这个脚步如何走,走的快慢都取决于当代中医人的努力。当代中医人是今后中医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在政府支持、人民认可、中医事业欣欣向荣的今天,正确认清时代发展需要,树立传承中医文化、发展中医事业的大志是中医人要做的第一件大事。

2.2中、西医学并重

中、西医学从理论、思想、检查、治疗、用药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不同,而文化起源的差异是两者差异根源。清朝末年,西方医学大量涌入中国,传统中医承受巨大的挑战,同时尝试中西医结合新思维也在国人中开始出现。西医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基因工程、器官移植、生物医学材料和人工器官的研究与应用,影像技术的发展等等,已经创造出了无数医学奇迹。然而,现代医学对传统中医的许多理论至今难以做出合理的阐释,如药物配伍、经络理论等。两大医学体系至今还难以沟通和融合,中西医汇通的路走过,中西医结合的路走过,甚至对中医采取“废医存药”的极端手法的事也干过,中西医学至今未能统一,而且两种医学在各自的理论体系里都表现出极大的活力和极强的生命力。因此、既不能用狭隘的民族主义去排斥西医,也不能用民族虚无主义去否定中医,而要客观、全面、准确地从文化源头上认识两种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不仅仅局限在技术上、方法上的研究,而且要实现两种医学的优势互补和沟通结合,前提是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研究,找出两种医学的根本不同点,从文化来源不同点中寻找真正能够有联系的东西。3传统中医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医学由于其自身的文化特点、社会制度、经济利益、文化观念等原因,使其传承和发展成为目前棘手的问题。

3.1深入理解中医文化和临床

世界上哪一个传统医学有2500年的历史,哪一个传统医学能被30多个国家所运用?只有中医。因为她有博大精深的理论存在,这个理论是什么?很简单,气血阴阳,阴阳气血。不需要西医的细胞、基因、蛋白、夸克、因子、粒子,因为这就是我们的语言系统,我们自身的理论架构。作为当代中医人应该有这种自豪感,对中医的自豪,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自豪,也只有这样才能自觉为中医事业做出贡献,不为外界各种因素所干扰。临床是文化的发展,文化是临床的基础。把握基础,自觉学习中医经典,汲取精华、实践创新、融合升华,将中医文化吃透,我们的临床、科研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

3.2发掘中医特色提升服务能力

中医是而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临床体系的一门医学科学,是完全独立于西方医学的。与西医比较,可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医的发展应基于自身的优势,摒弃不足与短处,充分发挥在诊治慢性病、疑难杂病等方面的优势,使自己的生存空间得到拓展。如以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扶正祛邪治疗肿瘤(尤其是晚期肿瘤),以整体观治疗肝病等是西医不及的。中医的保健养生,中医的针灸康复,中医的骨伤科,儿科、妇科诊疗都具有一定特色。只有从特色入手,从小处做大,才能使中医的整体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2.3结合现代科技,发展中医事业

中医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是现代医学特有的借鉴手段,中医一样可以拿来使用。现代科技可以解释或印证中医文化中一些未解的问题,使中医药更容易被理解接受,有利于在现代教育模式下传播中医文化;另外像经络作用机制等问题等还未解的难题亦需要通过科技的发展来进一步探索,掌握这些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可以更好的推动中医文化和临床的发展。

3结语

中医文化是中医学的灵魂,是中医人不可缺少的精神,当代中医应该用新的思维、新的角度、新的方法自觉的去传承和发展中医文化,使之枝繁叶茂、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