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医学模式转变,促进中医学发展

[摘           要]  医学模式是在其科学发展理论与医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它对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用现代医学的思维创新和发展传统中医的智慧和理念,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述医学模式转变对中医学发展的作用,并提出见解以供参考。

[关    键   词]  医学模式;中医学;医学模式转变;医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8-0220-02

一、医学模式的转变

现代医学来源于各国的古代医学。几千年来,人类在防病治病、保障健康的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古希腊及古罗马古典医学的基础上随着文艺复兴运动,解剖、生理及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近代实验医学的基础。欧洲工业革命的成功和成果使医学的发展变得更加迅速。科学的进步使近代西方人开始用机械理论包括用物理和化学思维方式认识人体,这种机械论的观点大大推动了医学的发展。牛顿经典力学、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和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促进了生物医学模式的发展,但由于思维上的缺陷仍然忽视了人体的社会性和生物现象的复杂性。

20世纪的医学发展都是生物科学发展的结果。从宏观到微观、由表象到机制的探求为其重要特征。随着人类对疾病奥秘的不懈探索和对疾病认识的越来越深入,临床专业的分科越来越细,作为疾病载体的人不断被“片段化”,临床各科医生逐渐变成“医疗流水线”上独立的一员,各自为阵,各管一段;另一方面,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鸿沟日益增大。人不仅有生物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因此,生物医学模式在疾病认识上、治疗上、认识方法上都有片面性。国际知名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曾说:“科学是内在的整体,被分解为孤立的部分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医学科学的发展也不例外。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的主张,即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方面综合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以弥补过去单纯从生物学角度考察的缺陷。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对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超越,打破了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封闭的格局。医学的目的是探讨生命原本、发现和发展人的自我健康能力,而全球医学界最终结论是未来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

二、适应医学模式转变,促进中医学发展

(一)中医学发展机遇

21世纪以来,人类疾病谱、死亡普发生了很大改变,人类疾病由70年前的急性传染病为主变为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病因不清、机制不明,而这些多是由于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所引起的,尤其大规模工业污染带来的公害病引起人们对生态及环境科学的重视。现代医学中,科学家提出了人体内环境稳态破坏的致病概念,大多数重大疾病都是破坏了稳态,医生的任务就是协助机体恢复这个稳态。这完全符合中医学的整体论。中医治疗就是挖掘、调动、提高和利用人体免疫防御和修复的双重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平衡而达到治病,而传统中医的优势越来越凸显。提倡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养生保健是中医学的基本原则。对一些疾病的显著疗效使中医学至今立于世界之林,经久不衰,以中国式方法解决世界医学难题,造福人类。可见,中医虽然古老,但其理念并不落后,它是集生物、心理、社会、预防医学于一身的统一,蕴含着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彰显了千年岐黄之术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中医学独具特色的理论甚至体现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前沿,符合医学发展的方向。

(二)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发展创新现代中医学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传统中医的智慧和理念启迪现代医学的思维,补充现代医学的不足,丰富和发展现代医学,这是传统中医学对现代医学的贡献。同样,面对如此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中医学不能因此盲目优越自豪而不求思辨,而是需要像现代西医学的发展一样,借助西医成熟的科学理论和技术,证伪、丰富、完善、发展和创新传统中医学理论与实践,加强自身,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传统中医的理论是我们的古代先贤2000多年前的伟大创造,是在当时对大自然和人體自身结构缺乏正确认识的情况下建立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唐宋明代不同朝代虽有发展完善,但叶天士以后至今中医学理论,几乎没有更新。恰恰相反,西医是在这段时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今天,科学技术和信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方便的基础,与西医发展的历程一样,中医学唯有不断地否定与完善,借鉴和发展新的成果,在正确认识人体结构功能的基础上围绕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辨证论治等中医理念哲学思想的核心问题和精华,建立全新的、精准的现代中医理论科学体系,进而才能指导中医实践,这样乃是中医发展的正确途径。

中医学辨证论治是建立在八纲辩证、脏腑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辨证基础上的辩证论治。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五脏六腑及奇恒之腑是表述人体结构的,精气血津液是阐明人体生理功能的,而体质则是指个体生理上的身心特性,如人体阴阳体质。缺乏脏腑、六经的准确解剖生理学知识,中医学辨证论治能准确吗?因此,与哲学思想结合的、与准确解剖对应的系统藏象学说修正、六经辩证的研究迫切需要。只有这样,中医学的整体及恒动观才科学,才具有现代意义。

继承的目的是创新,现代中医学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继承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发展中国医药学。现代中医学取中西医学之长,融会贯通,既重视具体病因与局部的病理损害,又重视疾病过程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对中医及西医都有补充和发展。应用现代生理学及病理学知识研究中医阴阳五行及卫气营血理论。打破陈旧的理论束缚,重建中医理论结构,不是从根本上摆脱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学的统治和支配,而是使之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新的现代中医科学理论,形成中国特色中医药学,尤其利用现代医学的标准化和客观化,为中医现代化奠定基础,促使中医科学化。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学的不断交叉渗透,必须抛弃狭隘的民族情感,同时扬弃“中体西用”的思维怪圈,为古老的中医植入新鲜血液,焕发新的活力。有理由相信,我们能够重建新型中医理论,形成新的现代中医学。

(三)用现代科技完善并佐证传统中医理论

中医遵循一个以普遍原则指导个体的认识推理方法,而科学是一种用还原论的方法证明逻辑推理归纳的认识方法。因此中医发现了很多科学无法发现的东西,甚至中医与科学之间产生了很多还不能统一解释的认识。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采用整体论加还原论方法,用微观分子活动结合宏观生命运动的观察,西方认识论与东方哲学相互佐证修耸统一将在不远的将来实现。随着时间的迁移,人体更多的生理特征,特别是活体生理特征的微观机制将被发现,中医各个辩证学说的“科学理论基础”将日渐走向“现代科学方法论”的体系,一个崭新的、客观的、能够量化证伪的中医学体系将形成。

(四)用现代科技方法和手段研究中医药

传统中医药材的科学内涵包括评价,对药物临床评价标准需要定性定量建立。现在的工作更多是对多品种除质量标准控制以外对药物活性成分的确定进行药理研究、机理研究、临床研究。在此基础上将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基因整合克隆到大肠杆菌或酵母等低等微生物中,让它合成,像生产青霉素一样对保护珍稀濒危药材有重大意义。这是合成生物学对中药的贡献。

中药讲辨证论治,中药的概念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用药。在药物研究领域,用精准的技术研究,用整体的理论探索,探索药物怎么治疗疾病,如何“整体调理,标本兼治”。中药方剂研究极具挑战性,因为它的成分多且复杂,对机体作用过程更复杂,中药复方制剂是多靶点、多层次、多环节的复合效应,代谢复杂,药效输出广泛,这也正是中药疗效的优势。这方面,一是精制方剂,用临床效果评价,如生脉饮、参麦注射液等;二是大量传统方剂需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去分析和定量,这一点相对困难,国内陈竺院士团队在《美国科学院学报》发表成果,揭示了复方黄黛片复方作用的分子机制,特别证明了中药方剂君臣佐使的合理性。

实现医学理论研究、临床重大疾病治疗研究以及创新药物研发三者的緊密结合,创新和发展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实践,必将开创医学科技新领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传统中医学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谱写光辉灿烂的一页。

参考文献:

[1]石存忠,李桂伟,肖璐.中医急诊医学模式的现状及其发展策略探讨[J].天津中医药,2017,34(7):454-457.

[2]宋诸胤.加快转化医学发展,促进医学模式转变[J].传播力研究,2018,2(16):225.

[3]丰哲,黄有荣,邹环球,等.从医学模式的转变看中西医结合[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6):189-190.

[4]瞿涛,宋杰,杜艳军,等.中医学术流派发展经验对中医传承的启示[J].中医杂志,2019,60(5):445-447.

[5]龚鹏,何裕民,窦丹波.论新时期中医学发展中的继承、扬弃与吸收[J].医学与哲学,2019,40(3):9-12.

[6]李力恒,曹凤鸣,李东遥.大数据在中医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9(2):102-103.

[7]李玲玲,江丰.中医教育国际标准实施策略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7(4):339-341.

[8]张玉清.重塑中医的新型“人医学”模式:背后的历史哲学的逻辑前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7,51(1):13-17,22.

[9]袁尚华.“防治一体”的中医健康医学模式[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4):490-491,506.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