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力活动对某些内科病的积极作用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体力活动是指由骨骼肌收缩所引起的、大量增加能量消耗的身体活动;体育活动是一种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可重复的,旨在促进或维持一种或多种体适能的体力活动。体力活动是当前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它对某些慢性内科病有积极影响: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利于减肥;可降低代谢综合症症状;能够改善糖尿病病症;有益于减缓骨质疏松。因此,体育活动对某些内科病预防和治疗均有益处,应当成为全社会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体力活动;体育活动;健康;非传染性内科病

中图分类号: G 804.5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2-0183-03文献标志码: A

1体力活动与健康和慢性病的相关研究

由于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生活舒适度增加,体力活动日益减少,由此而引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问题越来越明显[2]。早已发现双层巴士售票员因卖票而不断走动,其冠心病发病率仅是坐着开车司机的1/3;1996年美国疾病中心(CDC)的《体力活动与健康报告》中,明确提出体力活动可促进健康。大量研究证明缺乏体力活动是糖尿病、冠心病、骨质疏松、肺部疾病、某些癌及精神性疾病等发生的重要因素。目前,在西方社会中己经证明,因缺乏体力活动引起的死亡率风险评估中,糖尿病占35%、冠心病占35%和直肠癌占32%;2011年公布的北京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居前4位的是恶性肿瘤(25.6%)、心脏病(25.3%)、脑血管病(22.9%)、呼吸系统疾病(9.8%),这些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明显和体力活动减少有关。

体力活动指由骨骼肌收缩所引起的、旨在静止的能量消耗基础上,能量消耗大大增加的活动;体育活动是一种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可重复的,旨在促进或维持一种或多种体适能的体力活动[1],可见,体育活动是体力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见表1)[2],体力活动随时随地可行。

2体力活动开展状况

早在1988年美国运动医学会就提出儿童和少年每天应有20~30 min激烈的运动;1994年Sallis & Patrick[3]报道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等国会议中提出指导儿童和少年体育活动的共识:1)体力活动是日常生活的一个必要部分;2)每周最少进行20 min体育活动;1998年Biddle等经过研究提出每天进行1 h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每星期最少2次,在2010年美国疾病预防和健康中心更要求每周有3次以上的较激烈的增强心肺功能的运动,每次20 min或超过20 min[1];2011年美国运动医学会更明确建议[4],成人每周至少进行150 min中等强度运动(每周5次)或75 min较大强度(每周3次)的有氧运动,或中等和较大强度相结合的运动,在成年人中,每周应用多种运动方式和器械对主要肌群进行2~3次抗阻力量练习。可见,体力活动与健康的研究日益增加。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提出学生每天应锻炼1 h。2003年王则珊等[5]经调查研究,提出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年龄者的体育锻炼要求,重申青少年儿童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1 h。2011年8月8日我国第3个全国性全民健身日时,蒋效愚指出:“我国青少年体能素质状况令人忧虑,甚至短期内不会出现根本性扭转。”最近,我国卫生部疾控局发起“一日万步行,运动是良医”,要求把慢性病防控纳入到卫生城市创建中。

可见,国内外都十分重视推广体育活动,促进健康,对一生健康都有好处。本文主要从运动对身体防病和促进慢性疾病康复方面,介绍当前的研究成果。

3体力活动对某些慢性内科病有积极影响

3.1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大量研究证明,体力活动不足是诱发心血管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的重要原因[6],美国在1970—1993年对25万8 714人纵向跟踪观察,说明心肺耐力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度相关。因为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血管功能,心脏和冠脉粗大,改善血压,调节血脂。除了血脂、脂蛋白和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生有关外,目前认为血管内皮功能和血管壁厚度也有相关[3]。

1)脂蛋白是直接影响血管造成心血管病的因素。它决定于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比值。因为LDL直接或间接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而HDL直接和间接对血管有保护作用,在安静和运动时它能从血管壁或外周将胆固醇运输到肝脏进行代谢;运动时肌肉消耗甘油三酯(TG)供应能量也增多;此外,运动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肌肉中氧化脂肪的激素敏感脂肪酶活性升高,生长激素增加,这些因素都能加速脂肪氧化,从而减少体脂,有利于降低心血管病的危险和减肥。己证明运动和血浆中HDL水平呈正相关,尤其在儿童少年运动时最为明显,说明在儿少时体育活动对身体的长远意义。

2)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由于无损伤性超声诊断方法可以直接测定动脉血管壁的厚度,为发现早期动脉硬化提供依据,成为血管内皮功能研究与心血管病关系的重要方法。人在体育锻炼时,能量消耗增加,动员体内各器官活动加强,影响心血管系统调节的肾素-血管紧张系统活动加强[7],提高心肌肌力的血管紧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转变生成)增加,它能提高心肌收缩力量,使血流量增加,心搏量增加,心率加快,适应运动需求;而同时,心肌收缩力提高的反馈调节,可对血管壁引起的应力刺激,促使一氧化氮(NO,血管舒张因子)分泌增多,安静时运动员血中NO比非运动员高20%~25%,说明运动可使NO分泌增加,NO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内的鸟苷酸环化酶,生成cGMP(环一磷酸腺苷),使平滑肌内Ca++减少,因而血管舒张;运动时NO增多可有助于肌肉利用血中葡萄糖,故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对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表现为运动时心血管收缩力和舒张力提高,每搏输出量增加,增加血流量,在安静时心率减慢,这都是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的表现之一。

3)高血压。美国运动医学会早在1993年就统计了多年前的研究[8],坚持中低强度的有氧耐力性运动者1 574人平均可以使动脉压和舒张压降低约10 kPa,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如肾病患者耐力运动可下降更多,达20~30 kPa。运动使血压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增加心输出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和提高交感神经的调节能力,体育活动也可降低人的焦虑情绪。这些作用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如果在青少年进行体育活动就更有意义,说明坚持有氧运动对防止儿童少年发生高血压有好处,对已发现有高血压的儿童少年进行有氧运动对成年后有好处[3]。

3.2有利于减肥

在青少年时期,以学习和长身体为主,体力活动中主要是体育活动,各种家务劳动少,故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十分重要。据美国儿科科学院2003年调查,8~18岁儿童和少年每天静坐在电视和电脑前达4 h,由于体力活动少,摄入能量消耗减少,转变为脂肪储存在体内,使儿童和少年中肥胖人群增加。超重和肥胖是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目前,中国肥胖人口己达3.2亿,增长速度已超美、英和澳大利亚,其中儿童少年发生率显著升高,2011年7月北京市公布中小学生肥胖率达20.3%。肥胖者易引发胰岛素抵抗、II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其原因主要可归结为:1)遗传;2)生活方式,包括运动、营养及文化生活状况和习惯;3)神经内分泌代谢及其调节紊乱等。儿童少年处于脂代谢的活动敏感期,从后天来说营养状况和体力活动是最主要影响因素,事实证明,体育活动可以减少体脂,已经有许多研究证明,进行体育与减体脂状况,可以采用简单的皮褶、体重/身高指数或身体成分测定仪,就可自我了解体育活动降体脂的效果[1]。

3.3可降低代谢综合症征状

代谢综合征是包括[9-10]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异常、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等的一组综合征。开始Reaven将其统称为“X综合征”。1991年Defronzo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至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来命名。代谢综合症的“本质是机体组织或靶细胞对胰岛素的作用缺乏正常反应,即其敏感性和(或)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是导致成年人及儿童少年高血糖、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和心脑血管等内科病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因素。在2005年阿姆斯特丹生长与健康纵向研究中(amsterdam growth and health longitudinal study,AGAHLS)提出[3]:代谢综合症是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在成人中标准为:1)血压的高压>130 kPa和低压>85 kPa;2)甘油三酯≥1.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1.03 mmol/L;Hbalc(糖化血红蛋白)>6.1%;男性腰围>94 cm;女性腰围>80 cm。如按此标准来评定,在受试者约占11%(目前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国际糖尿病学会应用标准也相近),但以这些标准评定少年和成人进行体育活动与代谢综合症效果时,每周体力活动时间较多者,代谢综合症者相对较少。可见,体力活动有助于降低这种症状(如图1所示)。对于这个参考标准,对国人还应作进一步研究。

3.4能够改善糖尿病病症

糖尿病是糖类代谢异常而出现高血糖的症状,常伴随身体超重或肥胖而出现,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Ⅱ型糖尿病的发生直接因素与胰岛素分泌不足及胰岛素抵抗有关。运动对Ⅱ型糖尿病的影响机制[11]是:运动可使骨骼肌细胞内GLUT4 基因转导增加,提高细胞胰岛素受体结合力,使骨骼肌细胞转运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增强;运动可提高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由此而提高肌细胞中葡萄糖氧化和糖原合成,使血糖下降;运动可直接改善脂类代谢,使体脂和内脏脂肪减少,降低血清瘦素水平,减轻胰岛素抵抗;运动还可使血流量增加,微循环中毛细血管运动加强;使胰岛素有更多机会与受体结合,有助于提高葡萄糖的转运和摄取率,从而降低血糖。运动对Ⅱ型糖尿病的好处目前已被普遍接受,Ⅰ型糖尿病患者参加体力活动,改善生活方式,提高免疫平衡能力,亦有利于胰岛细胞功能修复。

4结束语

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和生活条件改善,体力活动减少,导致影响健康的文明病发生,如青少年肥胖,中老年高血脂、代谢综合症、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人群日益增加,使成人慢性内科疾病日益增多,青少年体能下降,中年人慢性病增多,老年人如何安度晚年,成为当前面临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体力活动对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均有积极的作用。目前,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在运动与健康方面作了较多研究,大力推行“运动是良医”这一健身新理念[13],我国也在推广“一日万步行,运动是良医”。因此,体育活动对某些内科病预防和治疗均有益处,应当成为全社会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王正珍.运动测试与运动处方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2-75.

[2]王香生.为健康而运动[M].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19.

[3]Armstrong.N.et.al,Paediatric Exercise Physiology[M].Churchill Livingstone Elsevie,2007:325-343.

[4]王正珍,王娟,周誉.生理学进展:体力活动不足生理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8):1-6.

[5]王则珊.中国学校体育改革新思索:专题论文集[M].2007:95.

[6]谢敏豪,李红娟,王正珍,等.心肺耐力:体质健康的核心要素:以美国有氧中心纵向研究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2):1-7.

[7]谢敏豪,冯炜权,严诩.运动内分泌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180-191.

[8]ACSM.Physical Activity,Physical Fitness,and Hypertension,MSSE[M].1993,25:10.

[9]赵水平.临床血脂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7-150.

[10]李增英.代谢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概况[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29(5):70-71.

[11]徐国琴,陈国材,林文弢.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机制研究进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5):65~69.

[12]秦岭,胡声宇,陈启明.体育生物医学基础研究与进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71.

[13]王正珍,冯炜权,任弘,等.Exercise is Medicine:健身新理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3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