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格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摘要】本文从高校辅导员如何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展开讨论,提出作为合格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结合新时代要求,充分运用“16号文”中关于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建设“专兼结合、专业互补”,旨在为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基本素质;教学相长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高等学校的生存基础是治学、钻研学术、创新文化。治学首先服务于育人,不这样就不是高等学校而是研究机构;育人必须立足于治学,不这样,就不是真正的高等学校而是道地的进修机构[1]。作为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的重任,笔者在高校担任辅导员工作已近六年,在教学岗位上也已近两年,一直在思考如何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怎样在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既能在学习专业知识上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在学生生活、情感、意志和人格塑造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就笔者工作浅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1.辅导员的先决条件

1.1 师德——教学相长

师者,乃学生之长,教书育人也。应以师德为先,先自修其身,再教学生,教学相长。师德体现着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是教师毕生所苛求的道德标准。师德,是评判高校每一名教师在道德修养、学识水平、行为规范、在师生交往与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否合格的综合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既是对优秀教师的高度赞誉,也是对教师高尚师德的高度评价。合格的高校教师应该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热爱自己的职业、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同时还应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1.2 高大的人格魅力

合格的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接受能力、管理能力等。

1.2.1 表达能力。作为辅导员,其主要工作就是管理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能把相关的道理、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因而要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在与学生沟通中中做到简明扼要地表达观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学生达到心理上的共鸣。

1.2.2 组织能力。面对新世纪、新时代的学生,要注意把握他们不同起点、不同个性、不同心理状态有效地做工作。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积极开阔的思想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因为辅导员面临的是一群刚刚进入青春的热血少年,需要用“同龄人”的思想去融入他们;另一方面要有组织处理学生工作的能力,以及组织各项教育活动的能力。

1.2.3 接受能力。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成“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在新环境、新工作条件下应能很快适应,对新事物敏感,要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做到未雨绸缪,进行超前教育。这就需要辅导员能及时快速地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以保持在与学生沟通交流过程中能够与学生互通有无,保持在学生工作中的新鲜活力。

1.2.4 管理能力。一个班级是一个群体,辅导员自然是集体的领导者,但要成为有威信的群众领袖,教师的管理能力不可或缺。教师作为管理者,不仅要对学生个人进行管理,还须具备对班级这样一个群体的尽心恰到好处管理能力,能够与学生团结在一起,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群众精神,能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以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

1.3 良好的心理素质

合格的高校辅导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轻松愉快、情绪稳定,能够真诚待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有自信心和亲和力。合格的高校教师应该与同学之间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的关系,不仅是良师,同时也是益友。对学生要热爱、要激励、要引导,对学生要教而不灌,引而不发,导而不逼,严而不侮,爱而不溺,诲而不厌,育而不倦[2]。

2.辅导员必备的素养

2.1 辅导员应有较高的政治素养

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如何,不仅涉及到自身的修养问题,而且还关系到能否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因此,辅导员应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以引导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学生主人翁感、集体荣誉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事实表明,辅导员的道德修养直接影响着学生。辅导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发扬实事求是、艰苦朴素、严于律己等思想作风,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为学生指引正确的人生方向。

2.2 辅导员应具有高尚的敬业和奉献精神

热爱教育,忠诚教育,兢兢业业,为人师表、做出表率,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辅导员的基本要求。而辅导员在处理学生工作、解决学生问题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发自内心的热爱,对学生有足够的爱心和强烈的责任心,甘愿吃苦受累无怨言地工作态度,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与学生融合到一起,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

辅导员的工作既琐碎又劳累、还清贫,但是却是高校学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辅导员要想把学校传达的有关精神和有关部门的要求与各个院系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做到实事求是,并取得成效,就必须做大量细致的具体工作。而这些工作是琐碎的,有时又得不到领导、学生甚至学生家长的理解和尊重,因此,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奉献精神,要做到一切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

2.3 搭好学生沟通的桥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目前我国大学生面临由“80后”向“90后”转变的过程,而大多数“90后”学生都为独生子女,在与人交流沟通方面,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某些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远远滞后其智力的发展。辅导员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应当给予理解和帮助,及时、有效地与他们做好沟通,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角色换位思考,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与思想负担,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不良后果。同时,辅导员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注意发现学生的特长并发挥其的长处,以鼓励为主,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与取得的成绩。

3.对于大学生管理的具体措施

3.1 熟悉所带的班级,与学生融入一体

从担任辅导员第一天起,笔者就努力做到与学生融为一体,经常与学生交流,到学生宿舍与他们聊天、积极参加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解决一些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了解其学习、生活、特长。和家庭背景等,做到对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认真记录每个学生的特点。在评奖、贷、优、助学金的时候,尽量做到不失偏颇,全面照顾。

3.2 突出个性,培养特色

从大学新生入学之处,笔者就通过细微的环节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尽量找出每个学生的特色。对于一些有突出领导能力或者有责任心、有担当力的学生委以相应的职务,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使他们在一个较好的平台上尽快地成长。

3.3 心理咨询与辅导

心理咨询与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为了方便学生求询,我们提供了多时间、多形式的服务方式,包括每月15个半天的面谈咨询服务、网上咨询(每周周末2个晚上的QQ咨询和电子邮件咨询)服务。本年度,相对于以前,我院学生中出现的严重心理问题以及心理危机事件有所增加,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问题发现比较多。遇到这类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可能危及当事人自身和他人安全的案例,我们在第一时间与其所在学院取得联系,并根据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了咨询、治疗、转介到专业医院等措施给予及时的帮助与解决。此外,还开展了8个主题、25次团体辅导;指导学生进行素质拓展训练,全年有三千多名学生在心理梦工场接受了素质拓展训练。

3.4 强化90后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抗挫能力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仅仅盯住90后身上的问题,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指导他们自觉学习和积极规划未来。90后大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很容易将人生的全部意义放在某个支点上,因为一点小事受挫,就感觉人生毫无价值[3]。因此,在对90后大学生关怀疏导的同时,要通过各种渠道对其进行抗挫教育和训练,促使其养成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正确应对各种矛盾和困难,不断陶冶个性,健全人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增强自律意识和抗挫能力。

3.5 宿舍管理突出和谐为本

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同学间探讨问题、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展健康有益活动的重要空间。宿舍文化是指在大学生宿舍这一特定的生态环境下,由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知识群体,在文化教育、情趣、价值观等方面彼此接纳,形成的一种共存的文化现象。为配合学校宿管会对学生宿舍检查,使学生宿舍保持室内的整洁和卫生,保证本宿舍学生的身心健康,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现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塑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营造“团结向上、安全文明、卫生整洁、和谐愉快”的宿舍环境,更好地为实现学院发展目标服务,结合新时期高校宿舍文化体系,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物质形态、意识形态、制度形态和活动形态的有机统一,实现宿舍文化的创新发展。

3.6 抓好班风、学风建设,在和谐中前进

良好的班级氛围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笔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其在自我管理中做到能够做到博采众家之长,积极为班级的发展出谋划策。

“无规矩不成方圆”,针对学生进入大学后自由散漫的生活态度,专门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对违纪学生的处罚条例,并组织学生积极展开讨论,使学生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学校开课以后及时与各代课教师联系,组织学生会每周突击检查上课情况3~4次。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管理后,基本上杜绝了学生缺课、少课现象,为以后的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

总之,在担任辅导员的过程中,忙碌、辛苦是肯定的,但是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理解、热爱自身岗位,积极配合学校学生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主动发现和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帮助高年级医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做好角色转换,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自觉抵制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养成高尚的医德风尚。

参考文献

[1]杨叔子,吴昌林,吴波.再论要真抓课堂教学质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

24-30.

[2]李珊,郑福辉.兼职班主任在KAP人才培养中的推动作用[J].教育探索,2008(5):84-85.

[3]张宝君.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微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

作者简介:史培培(1981—),女,河南濮阳人,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