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视阈下高校人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

工匠精神的精神实质为目标明确,心无旁骛;精益求精,勇攀高峰;尊重规则,努力创新。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相都与“工匠精神”的培养息息相关,当然为大学生未来成才提供了软实力的支撑。京津冀一体化对于多层级、高品质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弘扬尊师重道,回归言传身教;强化制度约束,感受文化熏陶;借助地缘优势,加強合作交流;要作为驻保高校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路径。

李克强总理早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及“工匠精神”。而后“工匠精神”便成一跃成为我们热议的话题。“工匠精神”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目前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召唤。“工匠精神”的弘扬,对于高素质大学生的培养提出的了明确的目标。保定高校要为京津冀一体化与雄安新区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重视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工匠精神”的精神实质

“工匠精神”在学界并没有达成一致的定义,但是对于其精神实质的剖析一直都有探讨。

“工匠”的原意是有技艺特长的匠人,而后词义进一步拓展为专注于某一专业领域、或者针对这一领域钻研与创新过程的忘我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完成每一个环节的人。对于“工匠精神”的精神实质的把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目标明确,心无旁骛。对于该项工作任务有科学、系统的理性认识,能够从理性的判断分析上升到感性的全身心投入。目标明确具体,职业认可度高,自主驱动力强,能够以高度专注的良好状态来完成工作。对于个人的专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精益求精,勇攀高峰。普普通通的工作要做得更好,困难重重的工作要勇于攻坚。要求个人能够以较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关注工作完成的细节处理和整体质量,摒弃得过且过的消极态度,避免被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所腐蚀。注重速度与质量的平衡,保证效率的同时,更要追求高品质。尊重劳动,能够正确看待精力投入多少与产出成果质量的关系。

尊重规则,努力创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尊重规则是“工匠精神”塑造的前提与底线。做事的底线与做人的底线都体现在“工匠精神”之中。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规章制度都是对匠人工作做事底线的明确要求,既要能够沉浸其中也要明确底线不可触及。勤勤恳恳、不虚伪、不欺骗、辛勤劳动都是“工匠精神”对匠人最起码的要求。“工匠精神”带来了规范的秩序,良好的信用环境。尊重规则并不意味着抱守残缺,“工匠精神”其实也不是低水平的重复性操作。当前我们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匠精神”对于某项工作的高精尖要求本质上就是创新驱动,要冲破思想牢笼,拓宽思维,努力创新,践行“工匠精神”,为一项工作倾尽毕生的才华与心力。

京津冀一体化对于多层级、高品质人才的迫切需求

京津冀蓝皮书自2014年发布至今,京津冀区域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重整与融合,都在不断加强与提升,力求能够缓解北京的压力,承担起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重任。因此,多层级、高品质人才已经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的迫切需求。

大规模的产业合作与技术输送,制造业转型升级期待“工匠精神”重振。北京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产业合作和技术输出为主要方式,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行业通过专业化分工而将产业链向外延伸到包括河北在内的地区。(顾鑫.求解京津冀协同之难:京、津是否愿意牺牲局部利益[N].中国证券报.2014.3.31)根据京津冀一体化的整体布局,三地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发展定位略有差异,短期内要考虑就业吸纳能力,而长期来看仍是发展高技术含量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由此形成了不同就业弹性,多层级技术复杂程度的人才需求。因此对于驻保高校提出了培养新型人才、特色人才的迫切要求,同时也为的培养多层级、高品质人才提供了大环境。

“工匠精神”的精神实质:目标明确,心无旁骛;精益求精,勇攀高峰;尊重规则,努力创新。大规模的产业合作与输送、制造业转型升级都在呼吁“工匠精神”的重振。匠于心,品于形,是否具备“工匠精神”,正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所急需的高品质人才的判断标准。

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

“天眼之父”南仁东选择天文沉醉其中、追求卓越、勇攀高峰完成了几乎遥不可及的“天眼”重任。斯人已逝,精神留存。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将持续领先于世界二十年。他这份执着追求,勇攀高峰的工匠精神,为大学生点燃了“工匠精神”不灭的火种。

“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诚信”在本质上正是与“工匠精神”契合的。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工匠精神”的弘扬势在必行。各行业、各领域的劳动者都应该秉承“工匠精神”,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怕寂寞、远离诱惑,顽强拼搏、奋勇争先,都将会推动我们的工作水准不断上升,能够真正的服务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工匠精神”与高校培养人才目标一致。“工匠精神”是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精神教育的重要范畴,它是对事业的终极追求的信念和态度。《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曾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专业专注、注重细节、追求卓越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灵魂。无论是研究型、专业型还是应用型高校都应将“工匠精神”培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回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紧抓专业特色和区域需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培养一大批适应京津冀区域一体化需要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多层级、高品质人才。

“工匠精神”为大学生个人成才提供支撑。大学生在个人成才的道路上必须具备两种实力:一种是硬实力,即具有的理论知识水平、实践技能水平;另一种是软实力,主要指其具有的职业精神。(李进.工匠精神当代价值及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30.)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国科技大学时,曾提出期望现代年轻人在学校要心无旁骛,学成文武艺。即为发扬“工匠精神”,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转换为大学生的职业精神,从而练就真本领。“工匠精神”是大学生未来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个人全面发展需要“工匠精神”提供重要支撑。

保定高校如何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品质人才

第一,弘扬尊师重道,回归言传身教。

师道即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教诲。从最早的精于手工制造的工匠,衍生出了更多门类的工匠,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工匠们完成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各行业都有千古流传的供奉“祖师爷”的习俗,农业奉后稷,裁缝业尊轩辕氏,蚕丝业奉螺祖,酿酒业尊杜康,竹木泥瓦匠奉鲁班,教育尊孔子,商业供范蠡,中医奉扁鹊、木匠尊鲁班等等。尊师重道的传统中体现着“工匠精神”所倡导的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尊师重道与“工匠精神”一直传承至今。弘扬尊师重道是“工匠精神”传承的前提;回归言传身教,才能让“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言传身教必然要求高校教师的言语表达与行为举止,言行一致。高校教师有责任让高校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甚至是适应社会,但绝不能将各种吸引眼球、令人咋舌的所谓行业潜规则作为授课的核心内容,而偏离了高校教育的主旋律。高校教师更需要对社会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并向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信息,对于高校学生真正领会“工匠精神”与积极向上的姿态步入社会至关重要。也更要做到高校教师的言与行一定要一致,要讲“工匠精神”,就要对“工匠精神”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更要亲身践行“工匠精神”。没有高校教师言行一致的言传身教,“工匠精神”只能是高高在上的空壳。学生们无从学习也无从效仿。

高校教师要对于教师职业的高度认可与责任感。高校教师因专业差异都有各自关注的专业领域,当然对于学生就业行业、职业的有深入系统的认识,对于京津冀一体化环境下行业的主要专业发展方向与职业素养培训。而且我们从事的是教育职业,因此“工匠精神”绝不仅限于对于自身专业领域的研究,更要有教师职业“工匠精神”的践行,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教师职业的责任感表现为对于學生培养过程中的以学生为中心、毫无保留的付出。教师职业本身就是需要用“勤奋”和“无私”去浇灌的,所有的从事教师职业本身就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体现。

第二,强化制度约束,感受文化熏陶。

这种“工匠精神”的传承完全依赖于口传心授,形成类似于古代师徒关系的一种效仿。

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更是如此。口传心授一方面是倾耳听另一方面是操作习得,而且口传心授的过程中体现了出教育的过程与结果并重,有不可替代的“留白”的作用,是任何网络视频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都无法实现的。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口传心授的教育方式给了学生心智与经验成长的时间。

要以制度约束的方式来规范高校“工匠精神”口传心授的过程。密切师生面对面的交流,精神力量的指引高于技术性操作。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先进典型展演与宣传、职业能手竞赛等都可以作为“工匠精神”宣传引导的手段。明确规定职业道德实训与职业素养实训的评分标准量化,学生实训目标一定要清晰明确,即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的培养目标。同时,落实到学生奖惩制度方面,鼓励学生在未来就业领域进行高精尖的传承、突破与创新。形成高校学生学习“工匠精神”,专业奋勇争先的局面。

第三,借助地缘优势,加强合作交流。

高校与用人单位加强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学生实训基地的稳定。高校源源不断地向相关用人单位提供相关专业实习生,可以成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库,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真正的行业一线,耳濡目染,操作实践,领悟体会“工匠精神”。

京津冀一体化推进与雄安新区的建设,集聚了大量的优秀企事业单位,驻保高校一定要充分把握有利时机,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与交流。

学生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辅助工作,一线工作能够有助于学生消化已有理论知识,大量的动手实践所习得的经验是理论知识所无法替代的。因地缘优势的大量的企业外包服务具有专业性强、周期性强的特点,与大学生实训不谋而合。因此,借助地缘优势的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对于双方来讲都是互利共赢的。

倡导“工匠精神”,大力宏扬“工匠”精神,这既是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的重要精神支撑,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必须的。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不断加强自我教育。在“工匠精神”的指导下,他们必须不断增强劳动意识,提倡劳动,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力求完美,勇于创新,追求完美,坚守胸怀,踏踏实实,释放青春劳动的激情。它展示了青春的价值,创造了无愧于时代的饱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