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语文课堂的节奏美


打开文本图片集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得到了一系列的转变:教师的课堂角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为开始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而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悄然发生改变,教师开始关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学习,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教学手段也逐步走向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教学,给学生展现了一个新鲜、活泼、丰富的语文课堂。在这巨大的变革下,儿童的语文学习,像一首有急有缓、有教有学、有工具性也有人文性的奏鸣曲,“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浅吟低唱中,“先学后教”的理念在教学的沃土上应运而生,创造出行之有效的语文课堂的节奏美。

分析“先学后教”的优势

每一首传唱的歌谣都有其别样的旋律,每一支经典的舞蹈都是匠心独运,而“先学后教”的广泛推广、沿用与其自身的科学定位息息相关。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 以苏教版四年级的《一路花香》第一课时为例,常规课上,教师的思路往往如此:(1)读了这个题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2)请再次读题目,读出你的感受。你还有哪些疑问。(3)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和物……

课前预习是学生均知道的“潜规则”,但是学生们难道不知道今天要学习什么吗?不知道主要写了哪些人和物么?尤其是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学、先学的能力,那为何还要在如此宝贵的40分钟里进行这些“常规性”的问答呢?而“先学后教”对这种“先教后学、课后作业”的固有套路实现了颠覆性的改革: “先学后教”的“学”是起舞的开始,而这个“学”是“自学”,是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的自学,这也是“先学后教”下最大的特色和亮点。学生不是盲目地自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师的指导必须符合“四明确”要求: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

“假如感到快乐,请你拍拍手!” 以苏教版第九册《黄鹤楼送别》导入为例:(1)“多情自古伤离别”,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伤感,甚至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有的用唱歌表达心声,有的用吟诗抒发情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送别有关的课文——《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 (2)由课题导入几个问题,检查预习情况:A.黄鹤楼在哪?出示简介:何地、五层、高度……B.谁送谁?简介李白和孟浩然: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孟浩然,唐代诗人,他洁身自好,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当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过渡:然而,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那是怎样的场面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走近“黄鹤楼送别”。

新的一课开始,教师总是这样习惯性的“背重点”,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教参上的要求直接施加在课堂上。尽管课堂环节新颖而有创意,学生们像听故事一样津津有味,但是学生也因此长期处在一种被动的姿态被教师牵着学习,丧失了“会提问、会学习、会思考”的能力。

语文作为一种语言性的学科,是在交流情感、传递思想的工具性基础上,实现“人文性”的美的。所以,不能为了上“漂亮”的课,而摧毁了孩子们也许看似“朴素”的基本能力。“先学后教”最大的优点,就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充满多样性发展的个体,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从而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合适的发展。

追求“先学后教”的节奏美

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魂”,每一个教学设计也应有一个“魂”。这个“魂”,就是语文的核心价值。所以,无论是“先学”、还是“后教”都要以这个“魂”为抓手,巧妙设计,合理布置。

抓住“先学”的目标性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前提 第一,掌握预习的方法。与中学生相比,小学中低段孩子的自学能力尚处于形成阶段,自学能力受知识水平、课文类型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而到了高年级,教师已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预习。例如,笔者对需要精读的课文做了如下要求:①读熟课文,至少3遍,标自然段。②对照词语表,划出本课词语,以及田字格中的生字组成的词语,划好后读3遍,注意读准字音。再连起来将课文读一读。③自学生字,给所有生字注上拼音,田字格中的生字用自己的方法记一记,并仔细描两遍,口头组2个词。④读词语手册所有内容,弄懂词语的意思,并完成上面的作业。⑤读字卡和词卡相应内容,字卡正反三遍,词卡两遍。⑥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用括号标出来,背一背。⑦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或句,打个小问号,有不懂的问题或者有什么想问的可以写在课后。第二,明确“先学”的重点。例如,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七课《水》先学卡与自测单。

一、课前预习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遍,家长签字:

2.组词:储( )、 膝( )、勺( )、匀( )

3.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 ,全文围绕“ ”这句话描写了三个场景,分别是: , , 。

二、课后拓展提升——词语积累

1.有关水的成语:青山绿水、山明水秀、水天一色、水落石出、水泄不通。

2.有关节水成语:细水长流、饮水思源、惜水如金、水贵如油、积水成渊。

一份小小的预习卡,可谓是隐藏着大大的教育智慧。题目要拎出本课的“关键点”:掌握一课的易错字,理清文章的大致脉络。问答中实现知识的迁移:掌握作者的资料,相关词语积累等;训练中要实现教学的类化,单元、年级的跨度中引导学生掌握同一类别文章的书写与理解。就像溪流流入江河,湖泊汇入澎湃的大海,迁移是永恒不变,而一堂课的结束也只是一次新的交汇,碰撞,延续。

“先学先练”不再是传统的预习,它不是可有可无的自发活动,教师不能无视学生自主阅读的结果,而必须要从学生阅读情况出发,把它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独立环节。在知识的有效回馈后,教师在设定“后教”什么?

恰到好处的“后教”是实现有效课堂的蹊径 第一,课堂教学的节奏性。过去总认为讲得越细,学生学得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于是领着学生往前走,希望他们可以少走些弯路。但是恰恰是这样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坏习惯,什么东西都等着老师来讲,被动听课,不愿主动学习,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很低,往往一个问题问下去,学生毫无反应,只是呆呆地看着老师,等着正确答案的揭晓。等到实际运用的时候,学生已失去思辨的能力。其实,书本上一些简单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学是能够解决的,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识字量也大大增加。六七百字的课文阅读,一般孩子都能借助拼音、字典完成自主阅读。老师讲反而更耽误时间。“先学后教”下,教师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准确地揭示自学任务,并将关键词用大屏幕或学习纸的方式呈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届时如何检测,其中并要掺杂具体的学习方式的指导。当然,课堂的学习任务也可以是同学们自己提出的。如此教学,整堂课就像热烈的踢踏舞,有节奏,有美感,有旋律,更有张弛的力度。

第二,课后练习的延续性。根据课文重难点以及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巩固练习题,以检测课堂学习质量。例如,苏教版第三册《古诗两首》设计的巩固练习题是:

1.比一比,再组词。

深( ) 倍( ) 异( )

探( ) 陪( ) 导( )

2.用自己的话说出下面诗句的大概意思。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下面的字在古诗中分别是什么意思?

知( ) 挑( )

独( ) 逢( )

笔者也对《古诗两首》巩固练习情况进行测试,并进行统计。统计表明,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较好;对于两句诗的诗意仍不够清楚,需要组内再学习,可以通过互帮互学,让每个孩子都基本掌握,特别要关注后进生的掌握情况;另外,学生对单个字的意思掌握得较准确。这样,通过反馈学生的会与不会便一清二楚,使得后期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提高性。教师无需再“面面俱到”,只要“点到”即可事半功倍。

小学语文教学要提高效率,让学生爱学,就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运用“先学后教,以学促教”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整个认识活动兴奋起来,促使他主动探索知识。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先学后教”的运用,使得语文课堂在实现“人文性”“工具性”相统一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课堂带来的节奏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