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政治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探研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政治课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体现生活逻辑,即用生活统领课堂,并最终达成课堂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的终极目标。文章从展示生活场景,激发学生感知生活的兴趣;互动交流探讨,诠释学生体验生活的感悟;拓展实践服务,增强服务生活的乐趣等三个环节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生活统领课堂,课堂贯穿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动机,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感知生活;体验生活;服务生活;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32-02

政治课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体现生活逻辑,即用生活统领课堂,并最终达成课堂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的终极目标。本文从感知生活、体验生活、服务生活三个环节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生活统领课堂,课堂贯穿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动机,优化课堂教学。

一、展示生活场景,激发学生感知生活的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如何改变他们对政治课固有的错误认识,激发他们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觉主动地融入到教学中,就显得尤其重要。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单单通过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得到的,是学习者在特定的环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再加上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而获得的。所以,教师的作用不再局限于将知识剖析或呈现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创设一定的环境,促进学生将所学的内容与已知的事物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学生能够更快速地理解、获取知识。为此,教师在创造设计课堂中的生活场景时,要注重与生活相关,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信息资源,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当下的生活,创造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教学场景。坚持以现实生活为模板,把环境的创建与生活更好地融合,从生活出发,最后又回归于生活,创设有生活和时代气息的课堂环境。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学生才能更主动地用自己的视角去观察,更积极地用自己的情感去体会,更自然地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从而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不仅有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在该环节中,我们须注意以下问题:展示什么样的生活场景,采用什么方法展示,为什么要展示这样的生活场景。

展示什么样的生活场景呢?可以是生活热点、生活经验、生活案例、音乐、视频、漫画、名人名言、图片、公益广告等。场景内容要真实可靠,有感染力,最好是学生的亲身经历,或是身边的人和事,场景展示的针对性要强,主题鲜明,服从服务于课标和教材,要经得起推敲,避免误导和不切学生实际。生活场景的展示可以通过生活化语言描述,让学生学会设身处地进行思考。同时可以借助互联网,让学生在虚拟的场景中体验,或者可以采用小品、课前演讲等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再现生活片断,关注身边的时事新闻。又可以在恰当的音乐选择中、适宜的FLASH背景图案中,让学生读出精妙,读活教材,读活生活等等。场景展示的方式要多样化,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学生从社会实际生活、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进行感知。因此,感知生活要做到回归生活。

“施教之路,贵在引路,妙在开窍”。以社会为大题材,以生活为素材来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展现自我的平台,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多元化、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实例,注入源头活水,让学生在活水中自主发现,自我发展。

二、互动交流探讨,诠释学生体验生活的感悟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哪些生活化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减少他们对学科知识的抵触感和生疏感,真正让学科知识具有趣味性和新鲜感。通过这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聚焦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探索与发现,从他人的经历中去理解和领悟,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生活到知识再到回归生活”的真理式螺旋上升过程。在该环节中要注意三方面。

(1)要充分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预设通常是指课前精心地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在预设中,教师应在课堂上预留更多时间、空间,以便学生自主思考。在对教材的研究时,应更多地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和创造教学环境,考虑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考虑应对的策略和措施。但在真正的课堂中,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备课时教师不可能预测到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所有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运用教学机智解决课堂生成的新问题。生成通常是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偶得的亮点。预设固然重要,但预设并不是禁锢学生思维,使学生仅仅在教学框架中思考,并不是教师灌输式单向式地让学生全盘接受。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的动态活动,预设必须与生成有机结合。预设与生成相互促进的课,才是有亮点有活力的课,才是促进学生思维发散的课。

(2)要正确运用好评价的激励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恰到好处的激励会使学生感到亲和,即使学生的回答有偏差,教师也理应先充分肯定其中的合理部分,然后再从教学内容等方面启发引领学生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和价值观,教师的评价语言只有“引之有度”“引之有据”“引之有益”,学生才会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和发展。

(3)要形成平等交往的对话氛围。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还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时,课堂上有充分的预留时间和空间,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提供足够的交流空白,营造互助开放式生态良好的课堂氛围。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师生才会不断有新的信息生成。

三、拓展实践范围,增强课堂生活的乐趣

一般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局限在原有的书本和教室,教学环境封闭、知识单一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实践是知识的目的,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就在于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在思想政治课上,要学生把日常生活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首先能够学习,进而更好地掌握,最后总结反思。虽然同学们没有办法解决某一问题,但是通过这一实践服务,让同学们把所学的理论运用于生活中,能够让学生们初步地学会用经济学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生活共同作用,反过来加深他们对理论的体会。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不仅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要让他们跳出课本、走出学校,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考察、上网搜索、个别访谈、社区服务、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等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亲身体验和个人感悟。在此基础上认同、吸收并内化经济学原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方式,加深学生的认识,升华其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性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政治课教学应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实践主题中,注重课内外相结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善于实践,进而深化知识、提高觉悟、增强能力、升华感情。通过学生活动的渐进发展和积累,达到预期的目的,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学习过程的连续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方向。

拓展实践服务,要主动走出课堂,解决生活中的烦恼。教師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这也是学生认识自我价值、发现自我潜能、展示自我形象的好机会。

生活与教育是一个整体,不是两个部分。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政治课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创设合适的教学场境,遵循青少年心理成长规律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发性和主动性,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优化课堂教学。要让课堂回归生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服务生活。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政治课才会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熊春燕.教学生活化是政治课的生命力[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07).

[2]覃遵君.走进“政治生活”——解读高中新课程标准思想政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11).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