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军:做中国的时代华纳


  
  当王中军开始与美国哥伦比亚公司进行全球票房合作时,好莱坞的电影商人也急切地希望能在全球推广中国电影以赢利。王中军的出现恰好使这个希望变成可能,双方几乎是一拍即合。
  
  瘦削、有点漫不经心、常常到中午才出现在办公室、和朋友聊天时却灵感漫天飞……,当王中军出现在“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时,很多人都直呼“没想到”。毕竟,在人们印象中,电影属于文化范畴,和经济相去甚远。在此之前,几乎没有来自传媒娱乐的人物这样登堂。颁奖者如此评价:“这是中国传媒娱乐界领军人物的第一次。这个历史性的突破,标志着中国传媒业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
  王中军是华谊兄弟影视公司的创始人兼总裁,却随着下面的电影而出名:《大腕》、《卡拉是条狗》、《手机》、《寻枪》、《可可西里》、《没完没了》、《刮痧》、《天地英雄》。这些作品使得华谊兄弟影视公司在2005年拥有了中国电影市场35%的份额。
  而在刚刚来临的2006年,即将推出的《夜宴》引发了无数观众的期待——当然,导演依旧是王中军的老朋友冯小刚。
  王中军说:“我们这一批电影商给中国电影做出了贡献,那就是连续五六年每年向市场提供稳定的作品,观众开始回到电影院。”事实是,自从王中军入行以来,他把中国电影做成了不赔钱甚至是赚钱的大买卖。
  成功的商业人物通常都会开创自己独特的销售方式,王中军的独特在于,他最早以及比较成功地把中国电影的销售推向海外。与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联合使得中国电影获得了海外票房上的保证,这一方式依然在延续。王中军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电影业的“大腕”。
  
  偶然和天然
  
  1997年,是王中军事业旅途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此以前,在广告业里顺风顺水的王中军一年也难得看两部电影,直到偶遇一位投身电视剧行业的旧同事。
  这位同事向王中军推荐了当时供小于求的电视剧行业,王中军怦然心动,很快投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视剧——《心理诊所》。此片为王中军带来100%的赢利,尝到甜头的他从此一发不可收,直接走向了大银幕。
  进入电影业的民营资本此时正举步维艰:由董平主持的华亿传媒刚成立2年,还没能扬名立万;张伟平的新画面电影公司投资了《有话好好说》,2000多万元几乎颗粒无收。
  华谊兄弟陆续推出了《一声叹息》、《没完没了》和《刮痧》,幸运的是:它们都叫好又叫座。成功的原因是王中军很自然地借用了好莱坞模式:大投入、大产出,再加上影视“大腕”。
  “只有大制作才有出路,300万到400万的制作没有吸引力,必须要用密集的资本来实现规模化运作。”王中军对自己每笔均在1000万以上的投资很有信心,也将工业化运作的“好莱坞模式”运用得得心应手:用密集资本投入,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在电影的前期策划和后期推广上不惜金银。
  在王中军的眼里,投资电影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之前的留学经历使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国际大公司合作,参与海外分账。这是华谊兄弟关键的一跃。
  王中军认识到“必须参与海外整个市场的发行和分成才能真正赢得回报”。华谊兄弟与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合作,利用哥伦比亚在全球60个国家的销售网络,打通了海外票房和渠道,并直接参与海外分账。
  华谊兄弟扩展的不仅仅是知名度,也为资本运作带来了便利。《大腕》、《天地英雄》、《寻枪》既降低投资风险,又开创了中国电影另一种盈利方式。
  应该说,除了王中军的眼光,在其他行业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赢得敲门砖的“中国概念”也是一个必备因素。当王中军开始与美国哥伦比亚公司进行全球票房合作时,美国的电影公司也正不约而同看上了中国电影,急切地希望能在全球推广赢利。王中军的出现恰好使这种希望成为一种可能,双方几乎是一拍即合。
  
  王氏资本,冯氏艺术
  
  明星永远是电影业的核心。王中军对此也毫不怀疑:“在以知识产权和智力资源为核心的流行文化与娱乐产业中,人力资源永远是第一生产力”,“华谊兄弟公司最大的竞争力确实是人才”。
  华谊兄弟旗下聚集了中国大批影视界的精英,包括导演冯小刚、路学长、陆川等,而刘嘉玲、关之琳、吴若甫、夏雨等的加盟更形成了强大的明星阵容。
  冯小刚无疑是王中军麾下最具重量的“王牌”。二人初相逢时,冯小刚的身份不仅仅是导演,还是制片人,常常焦头烂额四处找钱。800万元投资的《没完没了》首战告捷,开始了王氏资本与冯氏艺术的完美联姻:王中军成为主投资人和主经营者,冯小刚则得以安安心心做导演。
  对能够拿下在中国很有号召力的票房保证冯小刚,王中军后来解释了内幕:“在合作中冯小刚感受到华谊公司和他前几年认识的公司某些方面不同,不能说它多好,只是有种合拍的感觉。他说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合作伙伴,他的工作室的资金便由我们的公司包下来了。”在商业因素之外,王中军个人的“感觉”——这个抽象玄乎的东西,也很重要。王中军说:“我当时也没拍过电影,而他是画画出身,我自己也是学美术的,经历比较像。他也在部队呆过,我也当过兵,我觉得什么都是感觉。”
  其后几年的票房证明:冯小刚的电影思路和王中军的市场思路相辅相成,互助互补。在拍《手机》之前,冯小刚的设想是拍摄《歌声离我远去》,王中军凭第一感觉否定了这个想法。冯小刚又提出要拍一部在美国的留学生生活,王中军说:“这部比上部更离我远去,更没戏。”几天后,冯小刚说打算拍一部反映人与手机关系的电影,王中军当即拍板。2003年,投资2000万元的《手机》成为年度票房冠军,当年投资回报率竟然高达263%。
  到现在,冯小刚已经和华谊兄弟合作了6部贺岁电影,成为贺岁档当之无愧的王牌导演:1998年《不见不散》、1999年《没完没了》、2000年《一声叹息》、2001年《大腕》、2003年《手机》、2004年《天下无贼》。
  有人这样评价冯小刚:他可能不是中国唯一的商业电影导演,但他绝对是当代中国导演中懂得商业电影,并且将这个概念与中国特色结合得最好的那一个。今天,冯小刚已经成为华谊兄弟的股东,并声称将在华谊退休。
  
  做中国的时代华纳
  
  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新批准了6家民营公司拥有全国发行许可证,华谊兄弟和新画面两家公司成为其中的试点。到2004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创造了近10年来的最高记录,突破15亿元,而华谊兄弟出品的电影占了国产影片票房收入的33%。2005年,是电影在中国诞生的第100年,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中国电影显现出难得的活力。
  眼下,贺岁大片硝烟正渐渐散去,无数眼光又投向了华谊兄弟公司斥资2亿多打造的2006年贺岁片《夜宴》。仍然冯小刚执导,依然是超一流的演员阵容:章子怡、葛优、周迅、黄晓明、吴彦祖。再加上资金充足,冯小刚很早就向媒体表示“有100%的胜算”。
  而王中军对《夜宴》则更感“骄傲”和“豪气”。他说:“该片在国外的出版权已经卖出很高的价格,成本已经全部在海外收回,以后在全国上映的票房就全是纯利润了!”随着《夜宴》在全国的造势与公映,票房的直线升温有着非常乐观的前景。
  不过对王中军而言,最重要的已不仅仅是票房和赚钱。经过多年发展之后,他认为企业家要有战略眼光,中国文化产业规模比较小,发展潜力却极大。在美国,文化娱乐产业是仅次于军工业的第二大产业。所以,如何做大文化产业才是他的当务之急。华谊兄弟旗下的电视剧和音乐制作业务现在都红红火火。签约张靓颖就是他们在2005年的大动作。
  王中军在“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创新论坛上的发言,已经更多地表现出他作为商人而非艺术家的成熟:“华谊兄弟公司现在有电影公司、音乐公司、广告公司和经纪人公司,我们大概涵盖娱乐内容的全部框架,而电影行业,我个人觉得在国内是一支独大。一个人总有成熟的过程,虽然我原来没有过这么大的梦想,但是我今天有个梦想,我愿意把华谊兄弟做成未来的时代华纳,或者世界一流的传媒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