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机行业之误及解困浅见


  笔者服务彩电行业三十余年,亲历了CRT彩电产业在中国的兴起与繁荣,也目睹了平板电视时代来临时的巨大冲击。基于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笔者通过分析近几年电视机市场状况,发现彩电行业目前存在几大误区,即产品开发错位、制造模式僵化、营销理念误导。各厂家不但是在微利状态下经营,而且存在极大的浪费。
  2009年2月18日,从属于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正式通过,彩电工业转型成为六大工程之一。“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突破平板显示面板瓶颈、带动产业整体转型”;这其中,不但包括大尺寸LCD、PDP面板和关键元器件的自主建设,更包括OLED等下一代显示技术的战略抉择。
  可以说,在面临经济危机和市场重压的时候,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投资扶助是一场及时雨。但是,能否抓住重大政策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更取决于彩电企业是否能审慎自省、直面失误、苦练内功!
  
  产业之误1:产品研发难有创新,与用户脱节
  
  电视机的“屏”和“芯”一直困扰着我国彩电行业的发展。从CRT时代到平板电视时代,这个问题一直在重复。
  计划经济时代末期,我国不惜花费巨额外汇从日本引进CRT以及与之配套的芯片及生产技术。如今回首。在那次技术引进中,我们究竟获得了多少关键技术呢?是否只是被授于“鱼”而非“渔”?当时看似先进的技术,事后证明并非关键技术,而且多数即将被淘汰。
  进入平板电视时代,中国彩电又要面临“屏”和“芯”的难题,中国彩电企业需要的面板产品几乎完全靠进口,重新回到只占三分之一产值的“整机装配”的角色。最近两年。国内彩电企业又开始投入巨资进行芯片和模组开发,甚至开始引入面板技术。但这些举措多半只是宣传的噱头,在技术上难有根本性创新。
  扪心自问,为什么中国彩电企业在“屏”和“芯”上总是落后于人,而创新观念总是由国外企业提出呢?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彩电工业基础落后,在这些领域还没有革命性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我国彩电企业的管理者普遍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任何一项创新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但目前,我国彩电企业中的专业管理人员,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脱节,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随处可见。对权威观点、理论缺乏质疑精神,盲从潮流。很少站在用户的角度审视潮流。
  人们获取远距离即时视频信息时,彩电应成为最具表现力和体验感的窗口。而这个窗口所能显示的信息广度、深度、品质、用户的消费期望和所能产生的效果,除了屏、芯片和其他辅助硬件外,还受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视频内容的制作和传输、消费需求,乃至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等。作为彩电企业,如果在产品开发阶段不全面把握并紧紧地围绕着以人为本这个原则,盲目跟风,势必容易造成产品定位错向,进而导致制造模式僵化,营销理念误导,乃至被市场淘汰。
  点评 《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除了要确保骨干企业当下的稳定增长,更着眼于电子信息产业的长远的技术升级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彩电产业来说,解决核心技术缺失的问题,就既要把握政策扶持有利时机,又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在引进、发展液晶、等离子技术的同时。布局OLED等下一代显示技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最终摆脱“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尴尬。
  
  产业之误2:产品制造生产流程鲜有改进
  
  综观国内彩电企业的产品制造流程,元器件采购入厂,检验后经机插(或贴片)、手插、焊接、剪整完成机芯装配流程;再进入机芯调试流水线,调试工装、仪表、信号系统概不能少,完成机芯的调试流水;随即进入整机装配和调试流水。此流程中,工装、仪表、信号也不可少。生产程序之齐全、之严谨可谓无可挑剔。
  但必须承认,这套生产技术和程式源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从日本引进的生产模式,至今己有二十多年,虽有局部改进,但基本模式未变。日本的生产模式最初来自于欧美,但日本彩电企业对这套生产流程进行了改进,从而更加合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如专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开发、开关电源、多级升压—体化行输出变压器、自会聚显像管等。平板电视中PDP屏和LCD屏的多项专利也都出自日本。我国彩电企业师从日本,目亦步亦趋,鲜有改进,做了“好学生”。但好学生不应模仿,而应该在老师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点评 《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为新形势下的彩电制造提出了转型要求,再一次及时科学地指明了彩电业的发展方向,彩电整机厂商要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围绕制造业中提高品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三大主题,结合实际,开发新的生产技术,创新生产模式;紧随市场需求,灵活快速地扩大生产规模。
  
  产业之误3:产品营销不科学,同质化严重
  
  产品营销是企业经营中最重要的一环。在彩电市场,随着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各种广告让人眼花缭乱,这其中不乏夸张和名不副实的成分,久而久之消费者对广告和促销手段日渐麻木。
  不可否认,一定时期内,厂家投入的巨额广告费用会取得较好的收益。特别是在产品推广初期,大部分消费者容易跟风,使企业尝到了甜头。但由于大部分广告“忽悠”成分居多,随着消费者趋于理性,有些巨额广告投入与其收益是否成正比就值得商榷。由于站在错误立场上,对市场用形而上学的方式去考察和分析,自然无法看清市场运作的本质。反过来再用错误观点指导产品开发,新产品的功能定向偏离群众的基本要求,自然缺乏竞争力。
  从最初的卖方市场到现在的买方市场,彩电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竞争,一批批企业被淘汰出局,目前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家企业。由于产品的同质化,其推销手段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同质化,结果是各家彩电企业的业绩都不甚理想,到目前,CRT电视机单机纯利润已降到不足30元。相比之下,液晶电视的处境更为糟糕,因为CRT尽管单机利润微薄,但总体上还有利可“做”;而愈演愈烈的价格战,使液晶电视的产品利润空间迅速压缩,甚至越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市场,越出现“为了圈地不惜代价”的降价争夺,致使总体利润率徘徊在正负之间。
   点评 《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计划》更注重于电子信息产业的长期发展,如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旨在形成一种长期的拉动力。我国彩电业正处在CRT向平板电视特型阶段,虽技术升级与结构调整尚未完成,利润已萎缩到产业容忍的极限。2007~2008年度的全球性价格战以及随后到来的经济危机,令日系彩电内企业陷入全面亏损的泥沼,这尤其值得国内彩电企业引以为戒。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为彩电产业带来长期拉动力的同时。还需要彩电企业配合适当的营销策略。特别是要放缓营销步调,避免滥用价格战等过度营销问题,“长短结合、形成合力”,才能真正确保产业的长期良性发展。
  
  结束语
  
  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笔者认为,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是彩电企业竞争取胜的关键。
  目前,所有的中小电视机企业(包括所谓的山寨机厂)和行业内的个体从业者。能在严酷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并非具有更新的产品或更创新的模式,支撑它们生存的是高效合理的管理成本和务实的营销策略。在这方面。那些知名大企业无法与之相比。
  当今社会,消费者已被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时代的产品和技术彻底改变对于彩电企业来说,必须要认清这一现实。在彩电产品的开发、制造、营销三个主要方面颠覆传统模式,力求达到显著降低成本、迅速扩展市场的功效。具体而言,在产品研发上,企业必须要结合信息技术,以消费者为本,准确找出市场的主流需求,预测彩电产品的发展趋势。进而正确定位产品的近期和远期研发方向、产品的主要功能和辅助功能。在正确定位产品研发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结合自身的条件,开发先进生产技术和创新灵活的生产模式,这将是保证品质和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彩电企业要始终秉持诚信为本的营销理念。营销服务是企业联系市场的关键节点,要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提高服务水平,正确引导消费。在力求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以追求社会效益,唯其如此,才能延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