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汽车狂人的修炼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sgl/xsgl201005/xsgl20100506-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sgl/xsgl201005/xsgl20100506-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sgl/xsgl201005/xsgl20100506-3-l.jpg
  在李书福的生涯中,他已经一次次地将可能性演绎得风生水起。将不可能永远地留在背后,给人的感觉就是:只要有李书福出现,不可能也将成为可能。
  
  有这么一句话:在中国商业界,李书福是一种可能性。
  所谓可能性,是硬币的两面,可能的背后就是不可能。20lO年,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汽车狂人李书福为他的人生可能性再一次增加了注脚。
  自从进军民族自主品牌汽车领域之后,李书福一直是一个“汽车狂人”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有关文本上,更是将他定义为“汽车疯子”。对于这样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怎样一步一步最终修成正果的呢?
  
  懵懂的狂
  
  1963年,李书福出生在浙江省台州一个贫穷的山村。1982年从学校出来之后,向父亲要了120元钱,李书福做起了照相生意,开始了自己赚钱养活自己的道路。最开始,他只能背着相机在公园里或街头巷尾上给人拍照。一年下来,他的收入在当时来说有点儿惊人——2000元,因为当时一个技术工人的月工资不过50多元。有了几千元“资产”后的李书福既没有想过收手不干,也不想维持现状,他开始有了一个更加疯狂的想法:和国营照相馆平起平坐,自己开一个照相馆。他用积攒起来的钱,租了一个店面,开起了照相馆。照相馆的经营开始了,但李书福很快发现,冲洗照片的显影液里有银的成分,可以通过加氯化钠的方式提炼出来,而且纯度相当高。很快,李书福关闭了照相馆,’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从显影液里提炼银的生意中去了。不仅如此。李书福还发现,在很多废旧的电器上也有黄金白银,有些是电镀上去的,有些是镶嵌在各个地方的,于是,除了从显影液里提炼银,李书福还拓展了用旧家用电器回收金银的“环保”渠道。在这段生涯中,李书福找到了他的第一桶金。
  有一天,李书福偶然发现,家乡有些工人生产的冰箱零部件销路很好。他也开始在家生产,做好就亲自送到冰箱厂去卖。1984年,李书福和几个兄弟成立了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主要的产品是冰箱的关键配件“上蒸发器”,李书福的大哥李书芳任厂长,他管销售。工厂发展很快,到1986年,产值已经达到四五千万,在当地颇有名气。随后,李书福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生产电冰箱。李书福另外组织一批人生产“下蒸发器”,同时研制冰箱,不到一年就取得成功,1987年下半年,开始生产冰箱,即黄岩县北极花冰箱厂。到1989年5月,北极花冰箱厂冰箱销售额已达四千多万元,并与青岛红星厂合作,为红星厂生产冰箱、冰柜,每天到北极花工厂拉货的车子排起了长队。
  这时,由于国家对电冰箱实行定点生产制度,民营的北极花电冰箱厂不在其列。李书福的北极花冰箱厂不得不因政策限制而下马。多年后,李书福还在为这次放弃而后悔,因为不知道变通,不懂得企业如何与政府处理关系,没有政治嗅觉,不了解国家政策的可变性,而轻易地放弃了企业发展的机会。
  冰箱厂关门之后,李书福南下到深圳大学“充电”。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同宿舍几个同学准备把宿合装修一番,就一起到建材市场去买材料。逛装潢材料市场时,李书福发现有一种叫镁铝曲板的进口装修材料价钱卖得很贵,李书福觉得这是一个机会,里面肯定有钱可赚,市场前景很不错。回到台州后,他联合几个兄弟重新创业,创立黄岩吉利装潢材料厂。1990年,李书福和二哥胥兵商量后决定开发镁铝曲板,到1991年9月,终于研制成功,他的工厂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张镁铝曲板,当年年底就销了800多万元,1992年达到7000多万元,1993年达到1.5亿元。后来,黄岩吉利装潢材料厂更名为国美装潢材料公司,从镁铝曲板转向铝塑板等其他装潢材料,并又成为全国第一家铝塑板生产厂商。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吉利集团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李书福凭借其独到的商业眼光抓住这个行业,也就是抓住了利润,这为他随后做摩托车和汽车行业做好了准备。
  这段生涯中,李书福还经历了两件重要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具有戏剧性的,在深圳求学期间,做生意成功的他花了6万块钱购买了他人生的第一辆汽车,而且还是一辆国产“中华”汽车,造车的就是当年誉满深圳的青年发明家唐锦生,后来者分析,李书福心中从这个时候就已经种下了“造汽车”的种子;而另一件事情是失败的,20世纪90年代初,海南房地产热又让他心动,李书福试图去赚房地产投机的钱——炒房产。他带着几千万元的资金来到海南,却遭遇地产泡沫破灭,几乎血本无归。
  花6万块买的“中华”后来被他拆了,但他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原来并不是很难嘛。”到海南炒房亏损几千万,他说:“失败,这些都是实践的过程,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炒房失败后,李书福也用一句简单的话总结自己;我只能做实业。
  
  自信的狂
  
  1993年,李书福三十而立,这个狂人又开始有新的想法了。
  1993年春节,李书福与一名员工闲聊,在装饰材料市场稳定之后,还可以进军哪些行业,他得到的消息是,国产摩托车的质量不如美国,这里面可能有机会。作为一个摩托车领域的外行,给摩托车厂造配件受到了摩托车大厂厂长的嘲笑,然而这不但没有击倒李书福,反而更坚定了他造摩托车的想法。在整个台州,李书福算是最早下海的一批人之一,从冰箱行业到装潢行业的成功,为他积累了足够的自信心和号召力。
  李书福毫不讳言自己造摩托车是先买样车看原理,然后“照葫芦画瓢”造出来,接着再改进。当他注册自己的摩托车公司时,他已经看好了自己要超越的对象——本田。当员工问他公司的注册名称时,他说:日本有本田,我们就叫华田吧。仿制虽然很快让李书福造出摩托车的梦想实现,但是却在许可证的问题上碰壁了。这次,他没有轻易放弃,经历十年商海洗礼的李书福成熟了,他找到并收购了杭州一家濒临倒闭的国有摩托车厂,用这种方式避开了许可证的障碍,“借鸡下蛋”。很快,推出了四冲程的摩托车,并且在市场上火的不得了。在台州,李书福已是很有声望的企业家,但是台州并不是摩托车企业的群聚地,大部分国有摩托车工业都集中在大城市,李书福要想在台州聚集专业人才相当困难。因此,李书福的摩托车厂,仿制如发动机这样的部件,并在外型上做相当的革新是唯一可取的道路。最终,李书福找到了突破口,率先从台湾引进了踏板式摩托车,根据国内的国情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改小摩托车的功率,成为大陆第一家生产踏板式摩托车的厂家,并大获成功。
  转战摩托车领域,李书福不但没有遵照嘲笑者的路线去走,反而走出了自己的路线,成功地打出了自己的市场。然而,这一切并没有让“狂人”李书福前进的步伐停滞。三十出头的李书福心中有了更宏大的梦想。1996年,李书福开始琢磨“造汽车”这件事。那颗早已播下的“造汽车”的种子正式在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