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外固定架分型治疗三踝骨折基础与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新型外固定架分型治疗三踝骨折基础与临床效果以及方法。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48例三踝骨折患者,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4例/组,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新型外固定架分型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损伤治疗分型比较以及两组治疗的优良率。结果 经过本院的分组治疗,两组患者的术后损伤分型治疗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患者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过本院对48例三踝骨骨折患者进行分组治疗,采用新型外固定分型治疗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的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新型外固定;三踝骨骨折;分型治疗;临床研究

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屈戌关节,具有行走和负重功能,这使得踝关节成为了人体当中最容易受伤的关节,由于踝关节特殊的解剖和功能,一旦踝关节发生损失,极易出现肿胀、感染、畸形、愈合时间加长等严重的后果,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品质[1]。而对于三踝骨折来说,如不重视或治疗不佳,会导致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并会遗留下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国内外对三踝骨折的移位的规律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三踝骨折分型的系统还不够权威,所以有必要完善对三踝骨折独立分型的基础研究,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三踝骨折发生的机理和移位规律,为改进和指导三踝骨折正骨手法和外固定架穿针,再对原外固定架组件与构型进行改进,为新型外固定架分型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诊疗奠定良好的基础[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48例三踝骨折患者,对照组24例患者,其中男13例,年龄23~64岁,平均(42.1±10.5)岁,女11例,年龄24~68岁,平均(43.2±10.7)岁,其中高处坠伤占4例、交通伤病占10例、重物砸伤8例、其他原因占6例;观察组24例患者,其中男16例,年龄21~61岁,平均(40.5±10.8)岁,女8例,年龄22~64岁,平均(41.3±11.1)岁,其中高处坠伤占5例、交通伤病占8例、重物砸伤9例、其他原因占2例。则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因素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有外伤史;②踝部胀痛,内外翻畸形,具有皮下瘢痕、压痛以及活动障碍;③X射线下,患者内外后踝骨折;④受访者具有知情权,且意识清楚具有自我判定能力。排除标准:①精神病患者;②三踝骨折且伴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以及脏器官功能衰竭;③已经接受其他治疗方法的患者;④孕妇或者哺乳期妇女患者[3]。

1.2方法 手术治疗过程中,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手术时患者取平卧位,然后经连续硬外膜麻醉之后对患者的内外踝进行固定。而新型的外固定架分型治疗三踝骨折则需要进行分型手术。对于Ⅰ型三踝骨折进行穿刺固定,首先要采用外踝局部复位,然后再使用C型透视机观察复位情况,并将锁针器安装于碳纤维连接杆上,配合克氏针进行内固定。Ⅰ型三踝骨折重在复位,如果复位效果不佳则需要按照Ⅲ型复位方式进行复位,其具体方法则是先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复位,并进行外固定整体安装固定,然后采用局部复位方法对后踝骨骨折进行手法复位。

1.3判定指标 判定患者的康复效果,主要从功能和疼痛两个方面进行评分比较,其中疼痛评分为40分,其中无痛=40分;轻度,偶尔疼痛=30;中度,常见=20分;严重,持续疼痛=0分。功能评分为60分,其中自主活动和支撑情况为10分,不受限以及不需支撑为7分,日常活动不受限,但娱乐受限为4分,日常活动严重受限为0分;最大不行距离>6m记为5分,4~6m记为4分,1~3m记为2分,<1m记为0分;地面步行无困难记为5分,有困难记为3分,很困难记为0分;有无反常步态标准,无反常记为8分,明显反常记为4分,严重活动受限记为0分;踝后足稳定性标准:稳定记为8分,不稳定记为0分;韧带状况判定标准以踝-后排列正常记为10分,踝-后排列成角记为5分,杂乱排列记为0分。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数据均应用SPSS19.0软件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损伤分型构成治疗结果 经过本院的分组治疗,两组患者的术后主观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优良率统计结果 两组经手术治疗之后,随访1年之后,进行优良率评定,其中观察组优良例数占21例,优良率为87.5%,对照组的优良例数为16例,优良率为66.67%。观察组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传统治疗三踝骨折过程中,通常都是利用石膏或者夹板进行外固定,但是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固定很难达到解剖复位或是近似解剖复位,即便是复位固定好后随着骨折区域的肿胀感慢慢消失和患者在早期就进行了功能锻炼使得固定的强度减弱而出现骨折再次移位的情况[4]。除了该方式,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在临床中被广泛的运用,该方式能够使骨折移位达到解剖或者近似解剖复位,但是该方式切开复位会对骨折区域的软组织和局部血运进行破坏,对已经损伤的骨折区域血运及软组织造成二次伤害,不仅加大了手术区域感染的可能性,还使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加长,长时间的内固定又极容易出现踝关节背伸功能不良、折断、内固定物松动、固定部位骨质疏松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使用新型外固定架远离骨折部位穿针则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骨折区域的血运和软组织,同时又可以为骨折进行早期坚强固定和中后期弹性固定[5]。新型外固定架在材料的选择上使用的是碳纤维材料,重量轻,还可以根据手术情况进行二次切割,切割也不会影响它的强度,能被X光穿透,不会造成骨折区域遮挡,对患者的复位有积极的辅助作用,极大的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董辽.切开复位内固定配合中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分析[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

[2]莫卫海,马少云,曹建斌,陈利新,徐宁达.内外固定治疗三踝骨折17例的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06,12:78-79.

[3]成永忠,赵继阳,温建民,赵建勇,韩广普,钱秀清,刘志成,郭盛君,桑志成.三踝骨折独立分型有限元分析及其在外固定架治疗三踝骨折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05:575+587.

[4]成永忠,赵继阳,温建民,赵建勇,郭盛君,桑志成,常德有,闫安,王雷,张宽.正骨手法配合三维骨科牵引固定架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2:40-42.

[5]相峰.三踝骨折手术复位内固定顺序选择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编辑/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