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文化、地理三重距离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对外贸易量居于世界首位,但贸易纠纷也屡见不鲜,除去可见的实体成本之外,无形的制度、文化距离也会带来成本。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制度距离、文化距离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文化距离会阻碍贸易,同时我国偏好正式制度完善的贸易对象,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制度距离;文化距离

一、引言

2014年全球经济整体呈下行态势,我国贸易总额达到4.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4%。总体来看,我国贸易水平保持平稳增长,贸易大国地位更加巩固,贸易结构更加优化。尽管我国对外贸易质量和效益有所提升,但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除去生产运输成本外,制度和文化习俗差异会导致贸易成本上升,因此本文将分析其对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

各个国家在法律制度、经济制度、文化习俗上有着巨大差异,甚至会产生难以协调的冲突。实际的经济活动之中,为解决冲突达成一致会产生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的大小决定了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成功与否。产生交易成本的原因包括地理距离、制度距离和文化距离。

1.地理距离

国际经济行为不可避免会产生通讯和交通成本,包括差旅费用、产品储运、沟通费用。正因如此,亚当·斯密指出高昂的运输成本阻碍贸易的进行。尽管交通运输和通讯行业迅猛发展,地理距离带来的成本大大减少,但始终存在。

2.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是以正式方式加以确定的制度安排,如法律法规、政策规章等,有效的正式制度通过保障市场有序、降低不确定性促进交易顺利进行。一国制度质量越高,市场经济越完善,越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开展。政治法律制度体现在政府治理水平和法律健全程度。经济制度一般指政府对市场管控程度,如贸易政策、关税水平等,体现在经济自由度方面。经济和贸易政策的各种壁垒一直存在,是造成交易成的一项原因,由此还会产生寻租等使经济效率降低的行为。

3.非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表现为文化、习俗、传统、道德、信仰等方面,其中文化最具代表性。文化是社会默认的规范习惯,通过传承学习发展而来。人具有社会属性,因而人将按社会通行的文化规范行事取得社会认同,文化影响人的观念,最终影响人们决策的倾向,从而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经济行为要求双方互信,信任容易从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中产生。文化相似的双方在信任方面的水平较高,而信任对经济行为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作用,信任水平越高越有利于达成一致(赵家章,2014)。此外语言障碍会导致沟通不畅和信息成本,从而阻碍贸易的进行;宗教习俗对于贸易的影响表现在产品属性上,会产生设计、销售成本。

三、实证分析

1.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1)被解释变量

将中国的贸易总量记为Trade,用于实证的贸易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2)解释变量

①文化距离:以霍夫斯坦德文化维度测度文化距离,数据来源于其官方网站。通过Kogut和Singh(1988)改进公式来计算文化差异:

CD代表文化距离,Cij代表国家或地区j在第i个文化维度上的指数,Cih在第i个文化维度上的指数,CVi代表第i个文化维度指数的方差,n代表文化维度数量。

②制度距离与制度质量:两国制度距离越大,社会规则和公众行为相差越多。本文以全球治理指数来衡量政治、法律层面的制度差异,经济层面制度质量距离由美国传统基金会发布的经济自由度指数衡量,数据分别来源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及美国传统基金会网站,记作WGI和IEF。

(3)控制变量

①地理距离:数据来源于Globefeed.com的测算应用,取两国首都直线距离,记作D。

②贸易双方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能够衡量双方市场和购买力情况,分别以GDP和CGDP代表贸易对象和我国的GDP水平。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4)模型构建

本文选取48个国家地区2003年~2013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半对数形式构建回归模型,具体模型如下:

Tradetj代表贸易对象j与我国在t年贸易总量,CDij表示贸易对象j与我国文化差异,WGItj、IEFtj表示贸易对象j与我国在t时的制度差异,GDPtj表示j国在t年的GDP水平,CGDP表示我国在t年的GDP水平,ε表示残差。

2.实证结果

得到R2为0.8的回归结果,拟合优度较好。可以发现三个重要的解释变量中,CD、WGI、LnD的系数为负,IEF系数为正,这说明制度、文化、地理距离阻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且我国更倾向于制度质量较高的国家或地区作为贸易对象。我国贸易水平随经济增长而得到发展,并且贸易对象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我国与其贸易量越大。

表 回归结果

我国主要贸易对象分布在美亚欧三大洲,历年出口贸易数据显示,本文所选取的48个国家的出口贸易额占历年出口贸易额的88%以上,进口贸易额在70%左右,是具有代表性的我国出口贸易的对象。按地理位置区分,亚洲国家占近50%的比例,这不仅说明地理因素对贸易的影响,也说明较低的制度与文化差异促进了贸易发展。

按经济发展水平区分,发达经济体仍是我国贸易的主要对象,说明我国出口贸易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偏好。其次,这些国家中大部分经济自由度指数高于中国,其中20个为高自由度国家,说明我国在制度质量上偏好政治稳定,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法律制度健全,具有良好的进出口贸易环境的地区。

偏好经济发达的地区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经济行为,偏向制度质量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可用诺斯的制度理论解释:制度约束人的行为,保证社会稳定和市场稳定,对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到国际贸易层面,进口国的制度质量高,则进出口企业的权益可以得到保障,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发挥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作用,而不良制度会增加交易成本,阻碍贸易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中国对外开放不仅要考虑国家间地理差异,而且还要注重国家间文化和制度上差异,综合考虑国际贸易交易成本,提高中国国际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文化距离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相对较强,因此加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沟通交流,降低文化隔阂、促进制度理解势在必行,消除文化距离和制度距离带来的不利影响,妥善处理贸易纠纷,合作共赢。同时,中国的进出口企业需要多考虑国家文化差异,全面了解最终消费者的多种需求,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田晖,蒋辰春.国家文化距离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基于31个国家和地区贸易数据的引力模型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2(03):45-52.

[2]Peng M.W.,Wang D.Y.L.,Jiang Y.,An Insitution-Based View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y: A Focus on Emerging Econom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8,(39):920-936.

[3]Kogut,B.,Singh,H.,(1988),The Effects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he Choice of Entry Mo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 411-432.

[4]韩会朝,徐康宁.地理、文化与贸易增长[J].经济学动态,2015(09):33-40.

作者简介:李佳南(1991.06- ),女,汉族,北京市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