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医学的教学体会

摘要:近年来,影像医学学科发展迅速,涉及内容广泛、繁杂,各学科交叉、融合,使得影像医学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调整教学模式、分层次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策略,并且强调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快知识更新的重要性。

关键词:影像医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80-02

自伦琴发现X线不久,X线即用于人体的疾病检查,并由此形成了放射诊断学。影像医学是以放射诊断医学为基础的涵盖多种影像技术的学科,如普通X线摄影、数字摄影(CR、D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乳腺钼靶摄影、CT、磁共振成像、超声技术、放射性核素扫描(SPECT、PET)等等。近年来,影像设备不断改进和完善,检查技术和方法也不断创新,影像医学与临床工作息息相关,影像医学的发展使得影像医学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影像医学的现状及进展

1.涉及内容广泛、繁杂,其基础学科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医学基础课程。当今医学影像诊断的四大影像技术是CT、磁共振成像、核醫学成像和超声成像[1]。前面提到了影像医学包含内容的广泛,而且基于这四大技术的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也越来越多,不仅各有侧重,而且相互交叉。

CT、MRI以及超声三种成像技术所获得的影像基本为解剖结构成像,图像清晰。而核医学成像不仅可以显示脏器或病变的解剖学结构,同时还可以提供有关脏器和病变的血流、功能、代谢和受体密度的信息,甚至是分子水平的生物化学信息,因此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等基础医学学科都与影像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2.学科发展快,各种影像检查技术都有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各种成像技术均有很大的发展。超声利用更多的声学参数作载体,以获得患者更多的生理、病理信息,血流信号,通过数字化等途径努力提高声、像、图质量,使其能显示更微细的三维、四维组织结构。对比剂增强和动态CT、磁共振波谱和灌注显像技术等可显示血流动力学、分子微观运动、生理、功能、代谢变化以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等。新的挑战也促使核医学向发挥自己优势的方向快速发展[1]。随着放射性药物的发展,核医学作为生物学、医学与核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也随着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分子核医学。

而CT、MRI、超声和核素显像设备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检查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影像诊断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2]。

3.设备发展快,多学科影像融合。从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来看,70年代主要是传统X线影像、核医学及超声;从信号角度来看,均以模拟方式进行数据处理。但由于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和数字影像技术的导入,现在所有的装置均实现了用计算机存贮图像。

随着图像融合技术的发展,一种全新的影像学(解剖—功能影像学)形成了,将CT、MRI解剖结构影像与核医学SPECT和PET获得的功能代谢影像相叠加,更有利于病变精确定位和准确定性诊断,其代表设备为PET/CT。现在SPECT/CT、PET/CT和PET/MRI均已应用于临床。

二、影像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教学的步伐相对慢,实际应用能力差。相对于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像教学的步伐相对缓慢,究其原因,大致有几点:其一,教材和教学大纲的限制,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教学大纲有时滞后于临床实际的发展;其二,教师自身知识更新速度慢、拓展能力差,对相关学科的关注度欠缺;其三,教师对PACS系统利用不足。

2.影像医学各专业独立运行,不利于学科发展。我国很多医院的影像专业,传统影像(包括放射、CT、MRI)、超声、介入、核医学等多年来都是独立运行的科室,并未搭建大影像学科发展平台,或者只是一部分专业的简单合并而形成“大影像”科。在这种传统模式下,学生系统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培训缺乏整体安排,由此培养出的学生临床工作能力局限,综合能力差[3]。

三、解决影像医学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教学策略

1.调整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现行的教材特点是各种影像技术都是相对独立的学科,每门学科分别介绍各系统中各器官不同疾病的不同影像表现,而就某一疾病而言,需要我们把它的超声、放射、甚至CT、MRI的影像特点比较出来,才能让学生在临床工作中把所有资料结合起来。

据此,我们可以整合各种影像资源集中安排教学,即X线、CT、MRI及超声相结合;影像、临床、解剖和病理结合的新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立体的、三维的影像概念,建立起各种影像间的立体联系,增强学生多方面影像的认识能力[4]。同时,在教学中必须严格遵守临床诊断思路,不仅要根据影像图像分析病变的部位和性质,还必须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展现给学生一个影像学的视角,使学生从影像角度对疾病有更全面的认识。

2.分层次教学,将相关内容紧密结合。解剖学是医学影像教学的基础,病理改变是医学影像教学的重点[5]。这要求教师牢固掌握系统、局部、断层解剖学,能回顾授课内容所涉及部位的解剖结构,并与病理、影像对照,加深理解。影像学中的三维重建技术是展示解剖学位置及相邻组织器官关系的好方法[6,7],三维重建后的图像立体感强、解剖结构显示清楚,还可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对认识正常及病变都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还可以复习解剖知识,利用其进行手术入路等的设计,将影像与临床紧密结合。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快知识更新。对于日新月异的影像医学,教师知识更新速度要快,不仅是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而且要跨专业、跨学科,比如以前具备了X线、CT、MRI知识,现在还要学习核医学、超声知识,及时把临床的新知识融合到教学中[8]。

4.互动式教学,学与教相互促进。学生们感兴趣的是怎样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实际中,影像学教师应注重围绕问题进行教学[9],而影像本身是一门有着生动的图像的学科,因此我们更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与教相互促进。读片会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在读片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参加并积极发言,听取各种观点,与老师同学相互探讨,既可以让理论知识得以应用,还能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也可以在合适的时机让学生主持阅片工作,激发他们的自主潜能,提高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10];参加随访病例的学习及病例讨论也是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好办法,让临床验证影像,让影像回归临床。另外,在PACS系统上动手操作也可以作为一种补充手段。

现在,医学成像技术仍在不断变革,一方面是前述各种系统性能的改进,另一方面还在探索新的成像技术。影像教学的任务仍然艰巨,要求我们不断总结、积极探索,使影像医学真正成为临床的“眼睛”,在臨床工作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少林,王荣福等.核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

[2]吴兴旺,王乐,刘斌.非影像专业的影像学教学体会与探讨[J].安徽医药,2013,17(3):534-535.

[3]段小艺,徐贵平,强永乾,郭佑民.“大影像”学科发展对医学影像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及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4):618-620.

[4]刘东宇,宋玲玲.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2):255-256.

[5]袁小平,陈建宇,李勇等.TBL教学法结合影像诊断思维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4):71-72.

[6]黎杨梅.医学图像三维重建[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49-51.

[7]廖胜辉.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3):69-69.

[8]赵绘萍,张红梅,蒋高民等.影像医学的教学如何适应影像医学快速发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4,35(1):74-75.

[9]董伟华.如何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影像医学教学[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3):185-186.

[10]黄小伟,赵琳,刘齐,李伟.影像医学的临床教学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1087-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