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巴村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ijs/sijs201202/sijs20120208-1-l.jpg
  祖祖辈辈,牧民的家就在马背上,四季逐水草而居,远离现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如今,3年跨越30年,雪山下的牧民定居点,见证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8年9月的一天,省委书记刘奇葆来到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当他走进牧民的帐篷,看见低矮的黑色牛毛帐篷挡不住牧民们常年游牧生活的艰辛,睡的还是席地的铺盖卷,策马奔腾的雄姿遮掩不住风湿等病痛的折磨,立即决定要帮助牧民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2009年2月,全省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正式在塔公启动,整个草原都沸腾了。
  到2011年,甘孜州全州共新开工定居点236个。截至11月底,共完成定居点193个,完成定居房建设20064户、94978人,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00.32%。
  2012年新年,记者走进江巴村,探访已经过上定居生活的牧民们。
  
  幸福像花儿一样
  “搬到定居点来以后,生活条件好了,生活也方便了。”定居到江巴村的登珠汪加高兴地说。
  今年75岁的登珠汪加和老伴以前一直住在离江巴村几公里远的波里弄,在儿子们长大开始能承担家里放牧的责任后,年迈的夫妇俩定居了下来。“以前住的地方条件很差,房子矮小又潮湿,没有电,用水也要到附近的小河沟去背,夏天小河里的水经常都是浑浊的,倒进水桶里下面沉的全是泥,冬天出去背一趟水,又冷路又滑,还经常结冰。”说起过去生活的艰辛,登珠汪加老人更感叹现在在定居点的幸福生活,“来定居点后,我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家里有了电,有了自来水,再也不用去背水了。”老人指着水龙头里哗哗流出的水说,有了自来水,不仅方便而且还干净卫生。
  登珠汪加老人的儿子们依旧靠放牧为生,每年放牧的季节里家里就只剩下老两口。过去,因为牧民们居住得很分散,老两口天天只能坐在家里,想做点事又没体力,想走走亲戚又没条件,生活上也没人照顾,有了病痛也只能忍着。现在,搬到定居点后,村子大了,邻居多了,老两口还能经常在村子里转转,找其他老人聊聊天。“村里有了卫生室,买药看病方便多了,感觉不舒服就能马上去找医生。”登珠汪加老人说,要是在以前,有一点不舒服只能忍着,病严重了才去塔公或者新都桥,而且只能骑马去,现在,江巴村到塔公到新都桥都修了路,坐车一会就到了。
  听老人说完,坐在一旁的村长吾吉忙说道:“定居后生活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回到家里想喝一口热茶,要先去背水,回来后再生火,再熬茶,现在,接一壶自来水打开电炉就可以了。”他高兴地说起定居生活的方便。
  你一言,我一语,在登珠汪加老人的家里,大家感叹着现在的生活,每个人脸上幸福的笑容如草原上绽放的花朵那样灿烂。
  
  定居点里的旅游民居接待户
  在江巴村,一幢幢藏式风格的院落显得很漂亮。江巴村村民秋吉家的大院落居中为两层楼房,水泥道连接到房门口,房内瓷砖铺设的地板、雕龙画柱的房屋内饰、漂亮的灯具,这一切让我们眼前一亮。一楼是厨房、饭厅、卫生间和储藏室,二楼为卧室、客房、起居室,共有6间藏式标间。“要是定居前来我家,你们只能在草坝子里住牛毛帐篷。”秋吉笑着说。
  在秋吉家,我们看见了一个小本子,上面记载了她家建设定居房以来的收支情况。
  秋吉告诉我们,她一家三口以前都住在牧场上,全家的收入就靠养牦牛,娃娃读书也是个难事。搬到定居点后,一家真正安定下来,搞民居接待的收入不错,不用到处游牧了,孩子读书也有地方。丈夫有时间还到外面做点小生意,生活比以前好了,一家人过得开开心心。房子原本想简单装修一下就算了,好攒钱供孩子读书。没想到,好事接连不断,9岁的女儿读的小学是寄宿制,学费、住宿费没有交过一分钱,吃饭都由政府管,连被褥、校服都是免费发的。家里经济压力一下减轻了,就把新房好好装修了一下。
  记者了解到,定居房建设不仅可以申请贴息贷款,还可享受政府补贴。秋吉家得知消息后,卖掉家里的牦牛,在定居点花费10万元修建定居新房。受益于牧民定居行动计划,2010年秋吉获得3万元贷款。秋吉家建好了定居房,把房屋装饰一新,还免费领取了政府发放的宅基地使用证。
  江巴村紧邻康定机场、木格措风景区、塔公草原和新都桥,处于交通枢纽要道,便于发展旅游业。依靠地理优势,定居牧民们在县委、县政府帮扶下开始发展旅游业。秋吉家去年被村里列为了旅游示范户,已陆续接待了近百名游客。
  
  定居点开起“修车厂”
  集中居住后,江巴村商业繁荣起来,越来越多的摩托车行驶在村道上,记者见好几辆摩托车都驶进了同一间藏房,走近一看,门口不大的木板上用藏汉双语写着“修理摩托”几个字。跨进门去,院子里停放着六七辆摩托车和一辆三轮载货摩托,一名藏族小伙蹲在摩托车旁边,用手中的工具,熟练地拆卸摩托车。
  “他是我们村里的居民,叫根秋。这是他家的定居房。”塔公乡干部康珠介绍说。听到我们谈话,修车小伙站了起来。“我这里还有活,今天一下来了好几辆摩托车,都是些小毛病,很快就能修好,你们请到屋里坐。”根秋一边摆弄手里的工具、零件,一边热情招呼我们进屋喝茶。
  23岁的根秋是家里学历最高的。他特别喜欢摩托车,初中毕业后,就到新都桥镇上一家摩托车修理厂当起学徒工。“那段时间休息时间少,家又在牧场上,我就专心学手艺,只有春节时才回家。”
   “政府帮我们新建了定居房,你的手艺就派上用场了。”在一旁等待根秋修车的村民多德笑着说。
  “说得对,我赶上了好时机。”根秋说,在牧场上,牧民们都骑马。住进定居点后,每家每户生活条件好了,交通又方便,大家出门基本都骑摩托车。根秋学到了修理摩托车的技术,正好可以帮村里的乡亲修理摩托。
  在自家定居房修好1年后,根秋的“修车厂”开张了。他家的房子有两层楼,底层的一间房就成为他的“修理车间”。
  “以前在镇上修车,干一天活挣40块钱。现在自己开修车铺,每个月基本能收入2000元,还能照顾阿爸阿妈,家里的生活不断提高,这简直太舒服了。”根秋露出灿烂的笑容。他说,有时间还会去内地多学习修摩托车的技术,争取把修车铺做得更好,生活也会更加幸福。
  
  幸福的生活 崭新的开始
  走在村里宽阔的水泥路上,我们听到一户人家传出歌声。“快请进,屋里暖和。”主人阿布热情地请我们进屋。屋里已聚集了10多个人,十分热闹。今天是阿布家的好日子,他19岁的大儿子四郎降措参军入伍,过两天就要到部队去,亲戚们都来送行。
  阿布家宽敞明亮的客厅里,电视、DVD、音响、冰箱等一应俱全。“这些都是家电下乡时买的,明年还准备给女儿买个电脑。”阿布乐呵呵地说。
  四郎降措是村里第一批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学生,去年8月从内江铁路机械学校毕业,在内江一家工厂上班。10月,四郎降措决定应征入伍,通过报名、体检等,他如愿收到新兵入伍通知书。
  “儿子能有今天,全靠党的好政策啊。”女主人仲措高兴地说。
  晚餐很丰盛,不仅有牦牛肉、酸奶、糌粑这些牧区常吃的藏餐,还有青椒肉丝、炖鸡、炝炒白菜等家常川菜。我们一边吃一边和阿布一家拉家常。阿布告诉我们,定居房里有各种家用电器,还装修了卫生间,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他家修定居房时,还在定居点建起了牲畜棚圈和储草棚。“以前在牧场上,一到冬天就担心下大雪,牦牛没有吃的,还怕被冻死。现在,牦牛也有了自己的‘房子’。村上有畜牧站,可以及时为患病的牦牛诊治。”他准备明年扩大养殖规模。
   “把电视打开,该看今天的新闻了。”阿布的二女儿多吉翁姆说,“自从到了定居点,我们家每天晚上7点准时收看新闻,奶奶特别喜欢看康巴卫视,电视上一放唱歌的节目,奶奶就高兴地跟着哼。”
  憧憬未来,阿布满怀希望,“希望阿妈健康,娃娃能接受好的教育,自己家的牛明年能多产,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红火。”
  钢炉里的火越烧越旺,照亮了阿布一家淳朴的笑容,欢声笑语洒满这个大家庭。(作者单位: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