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医学生胜任力培养的人文素质教育探索

【摘 要】胜任力已成为衡量技术性人才优劣的重要标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医学生的胜任力也在不断提升,但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培养力度不够,影响了我国医学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本文简述了医学生胜任力的内涵及评价标准,并针对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胜任力 医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建议

一、医学生胜任力的内涵及标准

胜任力是当前衡量人才是否适合岗位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目前人才评价体系中公认的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最早准确提出“胜任力”这一抽象概念的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 (David McClelland),他于1973年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提到:“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1]

医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且具有鲜明特点的学科。其理论性与实践性主要表现在:该学科致力于培养具备系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医疗预防等基础理论知识,能胜任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以及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并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做出分类鉴别能力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该学科的鲜明特点在于它与其他领域或门类的科学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它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统一体,因为一切医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往往是生理条件(如身体免疫力)、自然环境(如病原生物)、社会环境(生活和治疗条件等)和自身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医学教育需要同时兼顾人类的生物属性、社会属性以及个性特征三个方面,故而对医学生的胜任力有着特殊的要求。

医学生胜任力的标准究竟是什么,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论断。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由多年前的一元化“知识灌输式”逐渐向着“多元化、立体化”转变,医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刚毕业不久的医学生在实际医疗工作中缺乏自信和耐心,办事急躁鲁莽,不能与患者亲切交流,且易受到患者情緒感染,甚至与患者发生口角的现象并不罕见。因此,医学生的胜任力除了包括要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充分地发挥在实际工作中,同时还需具备艺术性的沟通能力,更需要一种将责任心、进取心转化为自发行为的能力,这正是医学生胜任力的精髓[2]。为此,国外多所医学院校在界定医学生在毕业前的胜任力时,就包括了诸如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自我控制力与灵活应变能力、团队协助能力与责任心、职业精神与素养等[3-4]。因此,医学生或年轻医师需要意识到医学行业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充分利用所需知识和技能来主动适应和契合工作需求,并不断谋求发展与完善。

二、基于医学生胜任力培养的人文素质教育建议

当前,我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学教育体系,对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相当重视。但是目前的临床医学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多以单学科为中心,缺乏学科间的融会贯通,专科化明显,且内容缺乏人文素质教育。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缺乏对胜任力的培养,存在明显的弊端[5]。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医学生胜任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医患矛盾的有力举措,尤其是在培养医学高端人才时,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基于医学学科的特点,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当前我国医疗环境和医学教育现状,提出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四点建议。

(一)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古人云:“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医学以治病救人为核心,同时也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精华,是最具人文精神传统的学科[6]。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过分技术化和商业化,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被削弱,并且个别医生拜物主义思想泛滥,将患者异化或物化[7],欠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导致患者对医生缺乏信任,从而引发一系列医患矛盾与纠纷,造成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由此可见,在医学院校中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十分必要。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规定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作为本科教育的必修课程,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解决他们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本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具有教育通性,并不矛盾,但因教育理论与医学实际缺乏紧密联接,空泛的教育内容与医学生的兴趣爱好有些脱节,忽略了医学生的特殊性,导致医学生学习兴趣低落,教学效果并不理想[8]。因此,若能将以“关爱生命”为核心的医学人文教育内容融合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课的课堂中去,医学生在课堂上会有更多的话语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不是被动地以修满学分为目的的强迫式学习。

(二)建设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团队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大力发展工农业以解决物质需求是重中之重。在教育领域,自然科学的地位过于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科学的发展,走入了“重理轻文”的误区。直到现在,仍有一些医学院校教师不重视医学人文教育,认为“毫无技术含量,完全是多余”,其错误在于忽略了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医学以培养高水平的医疗工作者为目标,除了专业素质的培养以外,还需要培养医学生的医德修养、职业精神以及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某些人类疾病与患者自身心理因素密不可分,医务人员的亲切言语、人性关怀等也是“良药”,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解决医患矛盾,提高医学生胜任力,培养全面医学人才的作用不可小觑。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更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因此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队伍建设非常重要。首先要让每个医学教师能够重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适当开展教师人文素养的培训和教育,规范教师的言行,发挥教师表率作用,打造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团队。每位教师应定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讲座及研讨会,促进交流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可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估体系,使教学内容和目标具体化,教学效果能得到合理有效的评估。此外,教学团队还可通过网络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建立相关网站,开设例如“医学人文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美学”等讲座。团队教师可在网站上发布自己的主题,通过交流平台为学生解疑,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问题,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三)营造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校园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氛围是一种体现特定传统、习惯及行为方式的精神格调,它虽无形,但能潜移默化地感染所有成员,使之产生思想升华,形成高尚的精神境界和气质风格。营造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校园氛围能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推进人文素质教育高效持续发展。各类医学院校更应形成特色鲜明的医学校园文化,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意识。比如尽可能利用学校的各种物质条件开展医学主题文化宣传活动,如在图书馆、医学院实验室、生命科学馆等处建造医学名人塑像长廊或名言栏,激励和鞭策学生向先贤名医学习;可在世界防治疟疾日、世界艾滋病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等世界日期间,在校园内开展公共卫生宣传活动,增强学生对卫生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科学的热情,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还可在校园内积极开展“关爱老人”“爱心义诊”“临终关怀”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医者的仁爱之心和无私奉献精神。

(四)推行医学美学教育

被誉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认为:“医学是一种卓越的艺术,是一种美的职业。”[9]医学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是医学与美学的融合,强调以美益德,以美益智,以美启真,以美储善[10]。医学美学是由医学所创造出的“健康之美、生命之美、至善之美、仁爱之美”,旨在使医学生学会感知生命,并对生命心存敬畏,以人的生命为本,教育病人理性面对疾病、死亡、恐惧、绝望等所有威胁。医学院校可适当推行医学美学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生命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要求学生注重仪表和仪态美,与病人沟通时要注重语言美和行为美,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让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

医学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提高医学生的胜任力,使其在医疗实践中卓有成效地为人体健康和人体美服务,是医学教育成败的标志[11],也是培育高素质、高竞争力的高端医学人才的基础。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所不可或缺的。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很多工作有待开展。作为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性教育教学模式,推动我国医学教育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 D C. 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 Psychol, 1973,28(01): 1-14.

[2]谢向辉,申昆玲,王爱华.关于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06): 58-59.

[3]Carraccio C, Wolfsthal S D, Englander R, et al. Shifting paradigms: from Flexner to competencies[J].Acad Med, 2002, 77(05): 361-367.

[4]Frøland A. Hippocrates and the seven essential roles and key competencies of specialist physicians[J].Dan Medicinhist Arbog,2005(33): 22-32.

[5]于欣陽.以胜任力为目标的未来医生培养模式探讨[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24(08): 657-659.

[6]李妍妍.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0): 270-271.

[7]郑大喜.医学领域里商业主义的渗透与人文精神的回归[J].医学与社会,2010,23 (04):1-3.

[8]李丽洁.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教育评论,2011(05): 78-80.

[9]郭照江.对希波克拉底警句的深层解读——审美修养是从医之必需[J].医学与哲学,2004,25(07): 69-70,75.

[10]贺艳敏.医学美学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1997(04): 43-44.

[11]曾旸.浅谈医学生的医学美学教育[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5(06): 509-51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