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手段多样化对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质量提高的探索

摘  要: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专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学好口腔组织病理学对正确理解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将来口腔临床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多种教学手段结合,使口腔组织胚胎学和口腔病理学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手段;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3-0094-03

Abstract: Oral histopathology is a bridge between basic medicine and clinical medicine in oral surgery. It has an important role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oral diseas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study oral clinical course for the future. We will use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to combine the oral histology and oral pathology, arouse the study enthusiasm of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Keywords: oral histopathology; teaching methods; quality of teaching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1],是口腔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包括口腔组织胚胎学和口腔病理学两部分,涉及口腔颌面部发育、牙的发育、牙体牙周组织,口腔基本组织结构和口腔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我校本课程包括理论和实验课共60学时,学时少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如此多的知识并运用临床是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一、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教学现状

口腔组织病理学作为一门口腔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基础课程,掌握了形态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观察方法,有了一定基本技能。口腔组织病理学包括口腔胚胎学、病理学和临床特点等几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如何将这几部分有机的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但是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口腔组织病理学开课时学生还没有学习相关的临床课程,不能将口腔基本的组织结构、生理、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联系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如学习口腔黏膜的组织结构时,学生还没有口腔黏膜疾病的概念,讲解牙源性肿瘤病理改变时,相应的口腔内外科还没有学习,基础与临床之间脱节,缺乏相互贯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目前口腔组织病理学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要求,依照教学大纲依次讲解,而其里面一些内容如口腔颌面部发育,口腔黏膜的组织结构和唾液腺的组织结构已经在胚胎学里面有所学习,重复学习这样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加重了老师的课程负担,使得本来有限的学时更加紧迫,不利于教學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传统的口腔组织病理学授课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组成。照本宣科的授课方法及单一的阅片过程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实验教学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每次课学生只能阅读几张切片,这样既不能提高课堂效率,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作为一名口腔专业的学生,将来无论是从事基础理论教学还是成为在临床一线的口腔科医生,都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好口腔组织病理学这门课程,其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后续临床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将来是否成为优秀的口腔医生,这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多种教学手段,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当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一)PBL教学法

传统的口腔组织病理学授课都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辅,这样既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要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如可以采用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2-3]。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前给学生留一些预习提纲,让学生提前预习自学。在课堂上让同学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讲解。比如口腔组织病理学最难学的口腔颌面部发育这部分,让学生自学胚胎不同时期面部都出现了哪些变化,并根据动画视频理解。那么课堂讨论时学生就会形象的知道了胚胎面部从第三周开始到第七周都出现了哪些突起,并且这些突起又进一步出现了哪些改变以及融合,如果没有融合又会导致什么先天性疾病的发生,这样整个颌面部的发育过程学生就都掌握了。又如学习牙体组织时里面涉及很多关于牙本质的概念,如原发性牙本质、继发性牙本质、透明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等等很多,学生普遍认为过于复杂很难掌握,那么就可以课前给学生留下图片和问题,让同学自学不同图片的不同部位是什么牙本质,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老师进行启发归纳总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氛围浓厚,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有利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技能,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模块教学模式

传统的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是按照教学大纲从前往后依次介绍,也就是先讲口腔组织胚胎学,再讲口腔病理学,这样会造成学生学习前面的基本结构时不知道会出现哪些疾病,而学到口腔病理时前面已经学习的内容又衔接不上。93年在爱丁堡举行的世界医学教育会议中专家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模块教学模式),是打破以往的以章节为单位的教学方式,授课时以某一组织器官为单位,从胚胎发育、基本组织结构到临床病理改变,联系相应的生物学行为等一系列内容为专题进行讲解[4]。如可以口腔黏膜为专题,从口腔黏膜的发育是从胚胎哪部分发育而来,接着介绍口腔黏膜基本组织结构有哪些、分类和结构特点,然后介绍口腔黏膜可以出现哪些基本的病理变化,最后介绍临床常见的口腔黏膜病的特点,临床表现等等。这样系统地讲授了口腔黏膜的所有内容,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并且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做到了微观与宏观、正常与异常、基础与临床的多方面联系,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又避免教师上课内容的重复讲述[5]。

(三)多媒体和网络结合

我校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PPT和小视频)模式进行授课,由于学时少课堂教学任务重,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所展示的内容有限而影响了教学质量。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化快速发展,使教学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系统,建设相关课程网站,包括口腔组织病理学PPT相关教学课件(含理论课和实习课)、教学大纲、试题库,口腔组织病理学切片库,病例分析及讨论、问卷调查等等。这样学生课后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浏览学习练习,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可以通过网络和老师进行互动留言,任课老师进行答疑,使学生更好掌握教学内容,将有限的课堂时间扩展,提高了教学质量。另外现在智能手机迅速发展,成为人与人之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目前比较热门的微课和幕课[6]就是运用了广泛的网络资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手机课堂软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分享,缩短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能让老师因材施教及更有目的性的开展教学。

(四)丰富实践教学

作为一门形态学课,口腔组织病理学涉及大量的图片。在课堂上无论老师讲解的如何透彻描述的如何清晰,学生如果没有亲自看到体验到也会像海市蜃楼一样不真实。所以口腔组织病理学除了要提高理论课教学质量外还要加强和完善实验课教学,做到理论和实验相结合[7]。切片观察是口腔组织病理学学习的难点,学生普遍反映很难掌握,课堂上老师讲解时感觉明白了,而一到亲自观察时发现还是“看花容易绣花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组织切片和病理切片相结合,把病理变化和临床病例相结合,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并且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亲自制作牙齿磨片,观查牙组织切片,对牙齿横切片和纵切片进行对比,亲自观察到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口腔黏膜等基本结构,牙周病、牙源性肿瘤等病理变化。此外还可以把多媒体教学应用到实验课堂上,让学生观看一些视频课件,比如切片和磨片的取材,制作过程,染色过程,大体标本等,这样学生从观看到亲自操作都切身体会将对理论课上老师讲解的内容进一步理解。以往我们对这门课实验课的考核主要以平时小测成绩和学生课堂表现为依据,但是口腔组织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了解学生对口腔组织病理切片的掌握情况是关键,如果我们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把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切片和标本做成相应的考试系统,学生可以在电脑上登陆答题提交,考试结束后老师针对答题情况做出分析,看学生哪部分还需要巩固,这样会加深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了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调整课程结构

目前我校口腔医学专业在讲授口腔组织病理学时,学生相应的临床课程还没有学习,对临床方面的知识还一无所知,造成了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脱离,这样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对口腔专业相关理论的系统掌握。而作为一名将来的口腔医生既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临床的亲身实践,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应以培养学生为核心,注重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在开授基础理论课程的同时也要将口腔临床课程逐步开设,做到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学生在学习口腔组织病理学这门难懂复杂的课程时,联系到相应的临床课,比如在讲授龋病的时候,老师会介绍龋病的发生原因,形成机制以及常见龋病如釉质龋和牙本质龋的病理变化,那么学生就会关心在临床遇到了龋病,知道其病变特点,如何采取治疗呢?如果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应的临床内科学,就会知道如何处理龋病,不同的龋病为什么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会加深对口腔组织病理学理解和掌握。此外,我校讲授口腔组织病理学这门课的主要是病理学系的老师,这些老师并非口腔医学专业出身,大多数老师都是临床医学毕业,口腔医学和临床医学虽然都属于医学,但是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因为临床医学生很少接触口腔方面的内容,从基础课程像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材料学,到临床课程口腔修复学、口腔内外科等等这些课程都是临床医学所没有讲授的,由于专业有限老师在讲授口腔组织病理学这门课程时,只能针对书本讲解,很难联系到口腔临床诊断甚至是实践操作等相关内容,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如果能让口腔医生或是口腔专业毕业的老师讲授会更为理想,这样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有利于学生临床实践的渗透,使学生一接触到某种口腔病理变化就能做出临床分析诊断并联系相应的临床治疗手段,为将来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8]。

(六)加强及完善教材建设

目前我校口腔组织病理学教材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于世凤主编的《口腔组织病理学》这本书。相关老师还积极参与口腔病理学方面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今年校内出版了《口腔组织病理学实习指导》,包括教学大纲,七次实验教学,内容在原来版本的基础上再次重新修订,增加了新的实验课和课堂观察的切片数量,并且购置一批新的标本,丰富了教学切片和疾病种类。我们还可以参考国内外其他院校的教材建设,将最新的教学资料展示给学生,让其了解到口腔组织病理学目前的发展现状,前沿知识和发展走向,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口腔组织病理学内容多,抽象复杂,难理解难掌握,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是教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一直不断探索的课题。随着教学方法不断的更新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我们将完善教学手段,把PBL教学法、模块化教学、多媒体网络手机等等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打破以往理论授课加上阅片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从呆板、抽象、乏味变得丰富、真实、有亲和力,以学生为主导和核心,充分调动积极性,课堂上各抒己见,老师循循善诱,使口腔组织病理学这些抽象难懂的微观形态,组织结构和病理变化,成为学生易懂易掌握的知识内容,使其由难变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接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世凤.口腔组织病理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

[2]Elizbeth JB, Geraldine L, Tony B. An evalu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a nursing theory and practice module[J].Nurse Educ Pract,2002,2(1):55-62.

[3]刘文佳,郭涛,刘源,等.深化实验课优势提高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效果的思考[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7,27(4):239-241.

[4]田臻,李蕾,王丽珍,等.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效果[J].上海口腔医学,2016,25(1):121-124.

[5]刘世宇,刘思颖,李蓓,等.提高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思考与探索[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7,27(12):736-738.

[6]傅卓凌,陈利丽.基于“互联网+”手机课堂的高校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02):70-71.

[7]陈贺.提高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7,23(2):234,239.

[8]田臻,王麗珍,胡宇华,等.提高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措施探讨[J].上海口腔医学,2017,26(2):23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