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反思

摘    要: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发生变化。为适应社会需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要进行优化,以适应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外贸技能新要求。因此,高校要加快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改革,重新设置专业课程,充分体现课程特色。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    国际贸易    课程体系

2013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与中亚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10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上提出中国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美好愿望。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要加快中国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不断增强本国发展潜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形成海陆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将“一带一路”写入全会决定成为国家战略。2014年11月中国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这为推动中国同中亚及其他国家在旅游、贸易、金融、产业、文化、交通等发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背景下,我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合作进入快速的合作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培养面向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人才的主力军,新时期的战略构想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也需进行改革,以便今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

一、当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普通教育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英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综合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课特色课)与集中实践教学这几部分组成。其中理论学分约占总学分的71%,实践学分约占29%。理论课程中普通教育课程约占理论学分的30%,且每门课的学分设置比例较大,致使学生在普通教育课程上所花费时间较多,如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偏向于理论层面,而涉及对学生今后就业有利的专业课程的设置比例不大,没有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如专业课综合特色课中涉及的课程没有侧重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体现出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能课程。通过大学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解决外贸操作业务中的实际问题,理论和实践脱节。这样的课程设置最终导致所培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不能适应“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需求,致使学生毕业后不能较好地投入与外贸相关的工作领域中。

(二)课程设置特色不够突出

重点院校和地方院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基本相似,地方特色不够突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主要是参照本专业排名较前的重点院校设置的,没有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下,如果地方院校或国家重点院校还是沿用原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那么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就会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这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选择,不符合招聘单位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西部地区高校的相关课程没有涉及与中亚国家发展区域经济有关的课程,如:俄语、中亚国家经济发展概况及中亚国家区域贸易专题等。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课程体系方面应考虑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设置。“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发展,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需要适应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互通、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大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特色。目前,绝大多数重点院校和地方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普遍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支撑。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不能通过学校实践平台去海关、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国家进出口银行、报关行及进出口贸易公司等单位或部门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无法调动学生的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所学的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报关实务及外贸函电等相关知识,停留在理论层面,达不到“丝绸之路经济带”视角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一)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优化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调整普通教育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英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综合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课特色课)、集中实践教学这几部分的比例。降低普通教育课程设置的比例,且每门课的学分设置不高于2个学分。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普通教育课程上所花费时间,如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加大专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加深学生对专业领域相关课程的认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化,改善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有效结合,通过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实践型人才。

(二)体现课程特色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也要进行相应调整。目前,在所开设的专业课如: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国际商务单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题、国际商务管理、国际结算、电子商务、外贸商品学概论、国际投资学、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物流学、报关实务、国际贸易函电、农产品国际贸易等方面课程进行内容调整,突出专业课的基础性、动态性和应用性。要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展的特点,课程内容体现出与其相关的内容。增开有关中国与中亚国家关于经济合作、贸易互通、贸易便利化、中亚经济概况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院校,也可增加与地方特色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石河子大学、新疆大学、新疆财经大学、塔里木大学等院校。授课过程中,教师根据授课对象的层次,因材施教,并根据调整的教学内容修订相应的教学大纲。

(三)加大实践教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除了要掌握理论性知识外,还要重点掌握外贸操作技能。一方面,要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实验室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增加本专业的实习教学软件,如: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习软件、国际商务单证实习软件、报关实务软件、国际结算软件等。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习,让学生充分掌握外贸操作业务技能。另一方面,要增加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可与海关、银行、检验检疫局、报关行及外贸公司等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派往实践基地进行实习。通过实习,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提高解决有关外贸操作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宇馨.对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25-227.

[2]王芳,付桂红.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15-16.

[3]王建丰.新环境下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特色建设的改革思路[J].黑龙江教育,2011(11):8-9.

[4]张汝根,谭丽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5):137-138.

基金项目:本文系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2012-08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