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尾加压素Ⅱ的心血管效应及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活性物质尾加压素Ⅱ(UⅡ)在冠心病患者体内的作用。方法 4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冠心病组(稳定型心绞痛1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21例, 急性心肌梗死9例), 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的血浆UⅡ水平。结果 健康对照组的静脉血浆UⅡ的含量为(3.71±1.32)pg/ml, 冠心病组患者的血浆UⅡ含量为(1.37±1.03)pg/m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内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静脉血UⅡ水平分别为(2.62±1.21)、(1.38±0.82)、(1.05±0.48 )pg/ml, 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Ⅱ可能参与冠心病发病, 其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预后的研究还只处于初步探讨阶段, 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冠心病;尾加压素Ⅱ;血管活性肽;再狭窄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5.02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effect of vasoactive substance urotensin Ⅱ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Methods There were 40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a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group (10 cases of stable angina pectoris, 21 cases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and 9 case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20 health examination people as control group. Serum urotensin Ⅱ level of two groups were detected by radioimmunoassay. Results The control group had content of vein serum UⅡ as (3.71±1.32) pg/ml,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group had content of vein serum UⅡ as (1.37±1.03) pg/ml,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group had content of vein serum UⅡ in stable angina pectoris,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an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spectively as (2.62±1.21), (1.38±0.82), and (1.05±0.48) pg/ml,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three groups (P<0.05). Conclusion UⅡ may participate in onse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its effect on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prognos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s still in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stage and still need further clinical research.

【Key word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Urotensin Ⅱ; Vasoactive peptide; Restenosis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比較常见的疾病之一, 虽然该病在治疗方法上近些年出现了较大的改进, 并且疗效也显著提升, 但是由于其致病因素较多, 并且作用机制复杂, 如今仍旧缺乏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1]。近些年来血管活性物质和冠心病发病的联系成为了医学上的研究热点, 人们对血管紧张素、内皮素质乃至肾上腺髓质素等都做了大量研究[2-4]。UⅡ是近几年来新发现的血管活性物质, 该物质在心血管疾病发病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为探讨血管活性物质UⅡ在冠心病患者体内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6年2~10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为冠心病的40例患者为冠心病组, 其中男26例, 女14例, 年龄39~79岁, 平均年龄(58.6±12.5)岁;其中行单纯冠脉造影13例, 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7例;稳定型心绞痛1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21例, 急性心肌梗死9例。同期来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20例受试人员作为健康对照组, 其中男14例, 女6例, 年龄53~68岁, 平均年龄(58.4±5.9)岁。排除标准:神经系统疾病、肿瘤和内分泌系统疾病。两组和亚组间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标本采集:全部冠心病患者在入院的当天取肘静脉血液2 ml。全部标本使用10% EDTA-Na2同抑肽酶(50 μl/ml)抗凝, 在4℃, 3000 r/min条件下离心15 min, 分离血浆后放置在-70℃的冰箱内保存。

血浆UⅡ含量测定: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血浆UⅡ含量进行测定, 全部标本一次性检测完成。人UⅡ试剂盒(美国Phoenix Pharmac):放射活性的特异性和人类UⅡ存在100%的交叉反应, 抗体总结合率为31%, 和UⅡ结合的放射配给半数最大以质量为2.200 pg/管, 标准曲线范围为1~128 pg/ml,

变异为4.1%。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健康对照组的静脉血浆UⅡ的含量为(3.71±1.32)pg/ml, 冠心病组患者的血浆UⅡ含量为(1.37±1.03)pg/m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内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静脉血UⅡ水平分别为(2.62±1.21)、(1.38±0.82)、(1.05±0.48 )pg/ml, 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UⅡ是一种生长抑素样环形短肽, 是近期从人体内克隆出来的。1999年Ames等发现人类UⅡ(hUⅡ)受体是一种孤立的G蛋白偶联受体GPR14, 主要是分布在心血管系统内[5]。hUⅡ是当前所得体内最强的血管活性肽, 缩血管效应是内皮素-1的4~16倍[6]。hUⅡ可以很显著的改变人的血流动力、对外周循环阻力实行减少, 認为鼠的冠状动脉内低剂量hUⅡ存在舒张作用[7-9]。有研究发现发现hUⅡ可以增强冠状动脉的灌注压并且表现出浓度的依赖性, 而其对冠状动脉血管及心肌平滑肌产生的收缩量和一氧化氮以及前列环素存在联系, 内皮功能中在其中产生的主要是调节作用。但是hUⅡ在冠心病内的作用并不清楚[10-12]。

健康对照组的静脉血浆UⅡ的含量为(3.71±1.32)pg/ml, 冠心病组患者的血浆UⅡ含量为(1.37±1.03)pg/m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内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静脉血UⅡ水平分别为(2.62±1.21)、(1.38±0.82)、(1.05±0.48 )pg/ml, 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的血浆UⅡ水平要低于健康体检者, 而且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UⅡ含量逐渐在减少。显示了UⅡ的减少和冠心病的病情程度是相关的, 引起可以被作为冠心病患者突发事件的临床观察指标。并且可能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形成的斑块内存在较多的UⅡ聚集, 或UⅡ在粥样斑块形成中是参与成分之一。如此可以认为不稳定斑块、血栓及稳定斑块间的UⅡ活跃程度是不同的, 则在血液循环内的UⅡ含量相对会减少[13, 14]。以往对冠心病内血管活性物质的研究中得知所血管物质例如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的含量基本上都是增加的。但是UⅡ的研究结果是相反的, 这说明有可能是其他缩血管活性肽的增加对UⅡ的分泌产生了抑制。

相关研究还发现[15, 16], PIC治疗后其血浆内的UⅡ水平出现了显著增加, 可能是因为经过球囊对血管病变高压扩张并且植入支架以后, 病变位置的粥样硬化斑块或是血栓破碎释放了参与其中的UⅡ;冠心病患者由于血管病变造成心肌缺血怀素, 对其心功能产生了影响, PIC术再通了血管导致心肌供血得到了增加, 并且有效改善了心功能。

人UⅡ作为人体中最强的缩血管物质, 其病理生理意义目前并未完全探索, 人体UⅡ受体在心肌、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冠状动脉和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内存在表达, 显示了其参与了心肌和冠状动脉的生理活动;人UⅡ对血流动力学同样会产生影响, 有研究表明缺血性心脏病和糖尿病及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浆UⅡ水平低于健康人, 说明其在以上疾病的生理病程参与情况, 因此人UⅡ可以考虑作为治疗靶点[17]。

UⅡ和其受体作为治疗目标可以被用在(血管收缩异常、心肌功能障碍、冠心病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等)心血管异常的治疗中。

参考文献

[1]涂晓文. 人尾加压素Ⅱ的心血管效应及其应用.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3, 11(3):274-276.

[2]晏年春. 人尾加压素Ⅱ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医学卷), 2006, 3(3):308-310.

[3]张彩琼. 尾加压素Ⅱ与心血管疾病. 宁夏医学杂志, 2004(4):

251-253.

[4]方放. 尾加压素Ⅱ与心血管疾病.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7):

1529-1530.

[5]方放, 钱晓明. 尾加压素Ⅱ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2):215-216.

[6]Matsushita M, Shichiri M, Imai T, et al. Co-expression of urotensin II and its receptor (GPR14) in human cardiovascular and renal tissues.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01, 19(12):2185-2190.

[7]Tzanidis A, Hannan RD, Thomas WG, et al. Direct Actions of Urotensin II on the Heart Implications for Cardiac Fibrosis and Hypertrophy. Circulation Research, 2003, 93(3):246-253.

[8]郭艳红, 汪长华. 尾加压素Ⅱ及其对心脏的调控作用.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5, 19(2):153-154.

[9]李晓民, 汪克明. 尾加压素Ⅱ在心血管系统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 5(3):240-242.

[10]张旭升, 张勇刚. 尾加压素Ⅱ与冠心病.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07, 5(4):303-305.

[11]耿元文. 尾加压素Ⅱ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运动训练对其的影响.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20):110-111.

[12]王艳霞. 尾加压素Ⅱ和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收缩的协同作用及其信号机制的研究. 复旦大学, 2006.

[13]王涛. 肾上腺髓质素、尾加压素Ⅱ及一氧化氮在先心病肺动脉高压中作用的研究. 山东大学, 2004.

[14]姜阳.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尾加压素Ⅱ和脑钠肽水平的研究. 哈尔滨医科大学, 2006.

[15]张勇刚, 唐朝枢. 尾加压素Ⅱ及其生物学效应. 生理科学进展, 2001, 32(1):59-61.

[16]李蒙. 尾加压素Ⅱ与心血管疾病. 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10):

17-18.

[17]高宇. 血浆尾加压素Ⅱ水平在相关疾病中变化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吉林大学, 2009.

[收稿日期:2016-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