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考复读现象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高考复读群体己处于一种异态。这种异态现象涉及高考制度的改革、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以及二者的关系问题;涉及社会人才消费观和考生职业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以及二者的关系问题;也涉及公民受教育权利的保护、公立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二者的关系等教育领域的重大问题和基木关系。妥善解决高考复读这一问题,需要综合治理,采取渐进和减量式的解决方式,使高考复读群体的数量和质量回归常态。

【关键词】:高考复读现象;异态分析;制度改革

一、我国高考复读群体的现状

随着高考复读群体数量的迅速增长,高考复读群体的质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高考复读生定义的概念外延不断扩大,从20世纪70年代的“同等学力考生”到80年代出现的“落榜生”再到90年代后期的“往届生”生,复读生的概念发展得越来越宽泛。[1]依据在高考后具体情况的不同,高考复读生群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高考中的落榜生。即在当年高考中因分数未达线没有被高校录取的学生。

2.高考成绩达到录取分数线但由于志愿填报不当而未被录取的考生。

3.高考成绩达到录取分数线并收到录取通知书但拒绝被录取的考生。许多考生期望的不仅是有书读,而且是读好书:“非本科不读”、“非重点大学不取”、“非‘211工程’院校不上”,甚至于“非北大、清华不入”等等,高分复读现象已是屡见不鲜,大有愈演愈烈之势。[2]

4.收到录取通知书并在被录取学校就读但中途辍学参加来年高考的学生。这部分考生正在迅速增加,有的想通过复读重换专业或考取更高层次学校;有的因不能适应所在学校学习生活而想通过复读另考他校;有的则因不能达到就读学校的学业要求而被迫退学或因严重违纪被取消学籍而复读等等,具体原因各有不同。

近年来,中专、高职、中技毕业生所组成的“三校生”复读群体,也逐渐成为复读群体的新生力量。[3]

二、高考复读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从高中招收复读生的维度分析

高中竞相招收复读生,主要有以下两方而原因:

1.名誉驱动:为了提高高考的录取率。相对应届生而言,复读生在高考中被录取的机率更高。因而许多高中非常乐意甚至想方设法招收大量复读生,以提高本校的高考升学率。

2.利益驱动:为了收取高额的学习费用。除了极少部分复读生如高分复读生外,大部分复读生除了缴纳正常学习费用外,还要向所在复读学校缴纳相当数量的复读费。

(二)从高考制度的维度分析

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一直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选拔人才的任务。高考制度能够沿用至今的事实本身就足以说明这一制度具有许多其它人才选拔制度无可比拟的优点,特别是对于钱权皆无的普通家庭子女来说,高考作为一个自致性因素,几乎成为他们获得高等教育机会、实现阶层上向流动的一座最公平合理的“独木桥”,而教育机会的公平竞争恰恰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4]

(三)从社会人才消费观和考生职业观的维度分析

许多家长竭力支持子女复读,子女即使高分也甘愿复读,复读经济异常兴旺。诸如此类现象从表而上看,似乎是因为这些学生和家长热衷于读大学、上名校,但其深层次的原因更在于社会用人机制存在的问题和社会人才消费观念的偏差所产生的负而作用。社会许多单位在用人招聘时,一味追求高学历,具有强烈的重学历重学位、轻能力轻技能的不当倾向,非高校、非名校毕业生常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这种现状从根本上激发了家长和学生不但要求有书读,而且要读好书的强烈愿望。这也正是高分复读现象愈演愈烈、高考中一座新型“考高”独木桥正在形成的根本原因。

三、高考复读现象存在的合理性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在其论著《法哲学原理》中谈到:“凡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因此,高考复读现象作为一个“现实存在”,必然具有其合理性。

(一)顺应社会需求

高考补习学校的出现并不偶然,它对于暂时安置数量庞大的高考落榜生,维护社会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复读实际上是对我国当前日益增长的高校资源需求者与高校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矛盾的一个缓冲。“复读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实际上反映了国民对教育的认识和需求程度在逐渐提高。考生对一所高校所提供的教育不满意就不去就读,这是市场调控教育的一个信号,说明高等教育要向社会提供优质的、多样化的教育,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二)适应家庭发展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独生子女家庭占据了社会家庭构成的主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较之以往更加得到深化。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很不完善,子女承担着家庭“养儿防老”的重任。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人子女者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希望。而要想子女出人头地,能够“鲤鱼跃龙门”,则必然要求考取一个好的学校,进入社会精英人才行列,为今后能有一个好的工作打基础。另一方面,很多家庭中的父母因为历史原因没能有机会踏入大学校园,迫切期待着自己的子女能够帮他们圆一个大学梦。因此,复读教育不仅仅顺应了社会的需要,也是众多家庭的实际需求。

(三)满足个人发展需求

复读生为顺应社会发展需要以及适应家庭需求而选择复读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被动复读。然而,很多复读生是为了让自己再争取一次高等教育的受教育权,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体现了学生积极进取、不断拼搏的精神。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他们拥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复读的机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实现自己理想的最佳途径,一个重新奋斗一次的机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对于不断朝着自己目标奋斗和拼搏的人,我们理应给予尊重。持续发展理论强调,人都是有发展潜力的,因此,对于复读生的选择,抱以支持的态度,也是支持个性发展和尊重以人为本价值观的体现。

四、高考复读现象存在的局限性

(一)挤压了应届生的录取名额

高考复读现象对整个社会来说,挤压了应届生的录取名额,造成应届生的升学压力加大,影响了教育公平。应届生的录取率下降又会导致复读生人数的增加,因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同时,复读教育还挤占了中学的教育资源,正如周济部长所言,高补教育是对公共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具体包括校舍资源及教师资源等,即使有些复读学校为民办学校,但依然会向当地公办学校租借相关教师,这对公办学校来说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不但如此,就高校而言依然存在教学资源的浪费,如很多学生已经被录取并收到录取通知书而不去报到,加大了高校资源的空置率。众多“录而不取”的考生不仅造成本就稀缺的高校资源的浪费,还造成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不相协调,不利于大中专学校及其它民办学校的发展。

(二)高考复读不利于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

多年来,我国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而现在政府和教育部门都极力倡导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际应用能力,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高考复读无疑与此背道而驰,无论是开办复读班的老师,还是参加复读班的学生,他们几乎都以分数的提高为唯一目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高考,他们的共同目的几乎也只是为了提高六月高考的成绩单。这样的“唯分数论”是对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阻碍,也是不利于我国“道术结合”教育发展模式的。

(三)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复读教育对家庭来说,无疑是增加了额外的一笔开支。通常来说,一个学生复读一年额外多出的费用保守估计大约需要1-2万。同时,补习一年意味着就会少工作一年,这样一来二去至少相差七八万,这无疑加重了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更为关键的是,补习不一定能够获得预想的效果。据调查,通过一年复读能够达到之前自身预想效果的只有30%-40%,还有很大一批学生虽然经过一年的补习,却依然没有考取自己理想的学校,特别是对一些高分复读者而言,他们再提升的空间很小。同时复读还存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如高考制度的改革、教材和知识点的变更等等。

五、高考复读现象从异态向常态的回归

(一)加快我国高考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进程

近年来,我国高考制度一直处于变革与完善中,已经在考试内容、科目设置、考试方式和录取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5]而其实高考制度改革实际上涉及到整个大学招生制度、入学考试制度和中等教育评价制度三个方而的改革。根本原因还是我国整个教育发展水平处于较低阶段——整个教育管理水平还很低,教育研究和决策水平还不高,教师的教学和评价手段还很单一。[6]为了消除高考制度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建议高考考试制度实行一年两考甚至多考,给学生以时间上的自由选择和补救过失的机会,内容上强调知识考察与能力考察并重,手段上使用定量评分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建议高考招生制度实行国家统一考试、招生院校自主招生和学生申请三结合,使招生渠道从一元转向多元。通过制度革新,科学区分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差异,得出每位考生综合素质最大真实程度的结论,为考生填报志愿和高校自主招生提供科学依据,为减少复读现象做好制度上的保证;通过制度革新,避免高考制度对基础教育的错误导向,完善中等教育的评价制度,使基础教育回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真正为高等教育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二)矫正社会人才消费观念和考生职业观念的偏差,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目前社会人才培养与选用的现实状况表现在:一方而是高考复读生群体庞大,高考竞争异常激烈,高校毕业生工作岗位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而是许多职业技能学校门庭冷落,招生不足。与大学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好,不少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保持着90%以上的就业率。[7]两方而形成的鲜明对比,某种意义上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之间的内在矛盾,或多或少是渐进改革方式下难以避免的一种阵痛。这种鲜明对比意味着当前必须加快我国教育结构的调整,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意味着需要采取措施,树立正确的社会人才消费观和职业观,矫正当前社会人才消费观念和职业观念的偏差;意味着需要正确深入理解社会人才消费观与职业观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内在联系。

国家应该尽快继续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采取措施鼓励适合条件的考生报考职业院校,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高考复读现象自然会减少。同时要规范社会用人环境,完善各类人才聘用制度,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能够各凭其长,公平竞争;健全劳动人事管理制度,使不同类别的毕业生能够依其贡献获得公正待遇。

注释:

[1] 张克新,朱成.关于我国高考复读现象之“繁荣”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6) : 30-31.

[2] 唐国锋,徐梅.高考“高分复读”现象现状学习建议[J].教学与管理,2004( 7):78.

[3] 田虎.我国高考复读现象透视[J].教育发展研究.2007. (11A):29-33.

[4] 郑若玲.高考对社会流动的影响—以厦门大学为个案[J].教育研究,2007(3) : 46- 50.

[5] 孙志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招生制度改革[J].理沦学习,2007.(4) :33-34.

[6] 王海东.试析高考制度改革的症因与方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7( 12) : 38- 40.

[7] 陈谭.民工荒、知识失业与教育结构[J].决策咨询,2004( 11)